2020年2月26日星期三

武漢是否即是劉備借荊州的荊州…?

今天,全世界應該沒有人不聽過武漢這城市的名字,就是很多香港或海外的人在未發生新冠肺炎這疫病之前大都陌生的,可能有部份人聽過武昌這名字,又有閱讀過三國演義的人會知道荊州這地方,武漢是否荊州…?


「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作為地名的歷史僅有90年,武漢這座城市雖然已有3,500年的歷史,也是中國建城史最為悠久的城市之一。

武漢,也稱「江城」,因為它自古就是長江上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在武漢市中心匯入長江,武漢也是長江中游航運中心,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素有「九省通衢」之稱。

長江、漢江的交匯把武漢分成了三鎮——武昌(今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漢口(今江漢區,江岸區,礄口區)、漢陽(今漢陽區)。三鎮都
有著不俗的實力,各有特色。武漢三鎮,位於中國的長江、漢江交匯處,長江與漢江交匯於武漢市區中央,將武漢一分為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武漢三鎮是武昌(今武昌區,青山區,洪山區)、漢口(今江漢區,江岸區,礄口區)、漢陽(今漢陽區)三座城鎮的合稱,範圍即是今日武漢市的七個中心城區。

武昌之名始於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於西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鄂州),並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與今鄂州互換的。 三鎮裏最早出名的一個是武昌。不要小看這個地名,為它起名的人可是東吳大帝孫權。孫權最早在這個地方建都,希望自己「武運昌盛」,這就是武昌得名的來歷。但孫權命名的這個武昌,是現在的鄂州,不是武漢三鎮之一的武昌。武昌是當時的湖廣省府,是政治文化中心。漢口和武昌隔長江相望,是當時的經濟重鎮。漢陽和漢口隔漢江相望,是當時的工業中心。所以這三座城市原本是沒有什麼關係的。

轉變發生在元朝,元朝開始實行行省制,設立了一個湖廣行省,省下設置了武昌路,它們的治所都在現在的武漢三鎮之一的武昌,以前叫江夏。也就是從這時開始,武昌不再是鄂州的名字,而是代替了江夏的名字,成為武漢三鎮之一的武昌。清朝時,武昌一直是湖廣省的首府。

漢口以前叫「江夏」,這地方在漢水、長江交匯之處,水上交通極為方便,大約在清朝康熙年間,各地的生意人紛紛來到江夏做買賣,這裡就漸漸繁榮起來。當時,來「江夏」做生意外來客商中,要算陝西來的商人最多。因為,「江夏」是漢水流入長江的出口處,而漢水的發源地又正好在陝西,因此,陝西的商人來「江夏」是再方便不過了。當時在他們中間流傳這樣一首歌謠:「要做生意你莫愁,拿好本錢備小舟,順著漢水往下走,生意興隆算漢口。」他們說:漢口、漢口,就是漢水的出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漢口也成了清朝年間最早開埠的口岸之一。英德俄法日都在漢口設立了租借,漢口的對外貿易發展非常迅速,經濟繁榮,和上海不相上下。當時人都把漢口稱為「東方芝加哥」。

漢陽,漢水之陽。山之南水之北謂之"陽",照此推理漢水之陽應該是漢口的地盤,今天的漢陽應該稱為"漢陰"才是。 名字不變的原因有三:其一,成化年間的漢水改道,使原本從龜山南邊注入長江的漢水改道為從龜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長江,這才使得原本的「陽」變成「陰」。漢陽的存在感不如武昌、漢口那麼大,它一直是武昌、漢口旁邊的一個默默無聞的小縣城,直到張之洞在這裡創辦了漢陽鐵廠和漢陽兵工廠。雖然時間晚於上海、南京等地方的兵工廠,但是張之洞創立的漢陽兵工廠因為吸收了德國的先進技術,生產的槍炮都是當時最先進的裝備,漢陽兵工廠也是清朝規模最大、裝備最先進的軍工企業。這可能是漢陽知名度最大的一件事情。

推翻大清滿族封建皇朝之後,大上海和大武漢這兩座城市是民國時期最大、最繁華的地方,但是上海的「大」和武漢的「大」不一樣。民國時的上海面積上並不大,它的大主要是氣場大,面貌大。上海有萬國建築,有十裏洋場,形形色色的人都匯集在這裡,世界文化交融於此,是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景象,所以被稱為大上海。

而當時的武漢在氣場上可能略輸於上海,但在地域面積上它是真的大,全國無城可比,所以被稱為大武漢。

武漢為什麼大呢?因為武漢原本是三個獨立的城市,這三個城市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它們是武昌、漢口、漢陽,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武漢三鎮」。這三個城市雖然隔江相望,距離很近,但各自獨立。1927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遷都武漢,發現這三個城市不僅距離很近,而且各司其職,一個文化城,一個商業城,一個工業城,如果合併成為一個城市的話豈不是更好嗎?於是,把這三個城市合併成了一個城市,取武昌、漢口的第一個字,組成了武漢,這才有了武漢。可以說武漢是中國地理組成最特殊的城市。

荊州七郡,江夏郡就是武漢,是荊州七郡之一。

武漢是否即是劉備借荊州的荊州…?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郡被曹劉孫三家瓜分。最北的南陽郡仍在曹操手中,江夏郡曹劉孫各有一部分,南郡大部分被東吳打下,小部分仍在曹操手中,後劉備借荊州(實際就是借南郡),基本控制在劉備手中。

南部四郡長沙、桂陽、零陵、武陵都被劉備所得。之後,劉備攻打益州,孫權討要南郡,劉備回師欲與孫權決戰,突然聽聞漢中張魯投降曹操,曹操得隴望蜀,派張郃攻打西川。劉備不敢兩線作戰,一面派張飛攻打張郃,一面與孫權議和,雙方決定湘水劃界,劉備將長沙、桂陽二郡代替南郡還給孫權,並從江夏郡撤兵。於是劉備占武陵、零陵、南郡,孫權占江夏、長沙、桂陽,曹操仍占南陽郡(以及小部分南郡和江夏郡)。

因為已經議和,東吳的三個郡不能打主意,所以關羽(當時負責劉備陣營的荊州事務),就把目光落到曹操佔據的南陽郡和南郡北部上。所以才有了襄樊之戰。至少有一點可以明確,那就是關羽的兵是不足的。

關羽打襄樊是在漢中之戰結束兩個月後,漢中之戰,是劉備、曹操雙方集結各自主力的一場大決戰。曹操佔據兵力上的絕對優勢,劉備要贏,付出了慘重代價,已經到了男子皆戰、女子皆運的地步。這場戰役打完,漢中、益州已經沒什麼人可以用了。也就是說,關羽北伐,無法獲得西邊益州的支持。

羽兵力不足的證據是劉封、孟達。漢中之戰,劉封、孟達被劉備派遣奪取東三郡(上庸、新城、房陵)。“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三國志•劉封傳),劉封孟達以三郡新定不穩為由拒絕出兵。三郡屬於益州,並不歸關羽節制。關羽向劉封孟達要兵,充分說明了自己的荊州兵力不足。





失荊州的過程,更進一步證明了關羽沒有兵力。失荊州,就是東吳都督呂蒙假稱有病退休,以年輕的陸遜接替。陸遜寫信給關羽,表示了自己的欽佩。關羽大意,認為陸遜黃口孺子不足為懼,就將荊州守軍抽走大部。這才有了呂蒙白衣渡江,輕取江陵。如果關羽兵力夠,又何必冒險抽走荊州守軍?

所以,說了這麼多,就是要告訴大家,關羽沒有兵力支撐他進一步北上。即使僥倖奪下了樊城,也就只能到此打住了。


有人可能會說,關羽水淹七軍,得了眾多於禁統領的曹軍。問題在於,新得的軍隊不可能馬上投入戰鬥,不僅是號令不一定統一的問題,更是一個忠誠度的問題。這些兵都是北方人,你帶著他們北上,隨時可能臨陣倒戈。有了這群人非但不能擴充兵力,還得分原本的兵去看著他們,只能是一種掣肘。



關公敗走麥城,失去荊州。

另外,東吳就是最大的不穩定因素了。事實上,歷史上關羽圍樊城的最後階段,呂蒙已經奪了江陵。你拿下了樊城,老巢卻被東吳抄了,怎麼進一步北上?到時候,曹操南下欲奪回襄樊,東吳截住後路,關羽豈不是腹背受敵,必死無疑?就算關羽僥倖在呂蒙奪江陵之前就拿下樊城,如果還不及時回防,一樣會丟掉大本營。所以,關羽別無選擇,不可能進一步北上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