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揭開了這二人賣國證據, 當年東北軍有四十萬人, 現代化新飛機三百餘隻, 而日本侵略軍關東軍人數連毛夾乜,包括警察,日僑義勇軍只有三萬多人,飛機百餘隻, 戰艦二十餘艘, 共三萬多噸, 都是民國後所建新艦, 新從德國購入現代化大砲數不勝數,多達三千以上, 重機關槍萬多二萬枝, 唔打得都睇得, 竟然中國軍不戰而退, 三兩槍搞掂, 中國國民政府東三省未及撤走軍警及文官, 被瘋狂暑殺以萬為單位計, 甚實二人完全可以有實力抵抗, 皆因老蔣親日有心賣國, 荒唐兼荒謬。
最大損失是國家銀行的金庫被倭寇完整無缺的佔據充公, 內有金磚銀元,最低估計十七億, 以今天人民幣計算, 一銀元約等70元人民幣, 即是一千二百億, 由此之故,東洋倭寇得到驚人軍費及現代化武器, 所以放胆入侵中國, 七七事變從而隨之, 無嘢嘅, 唔使本錢呀嗎!!!
國之不亡, 幸運而已, 亦因普通人民不甘心, 誓死反抗之故!!!
今之港廢却日日要求做亡國奴, 求美佔領, 求英翻盤, 三千中華亡魂, 只有黃泉痛哭而已!
蔣介石的“不抵抗”,雖然在“九一八”中最明顯,但實際上,早在之前蔣介石就有過“不抵抗”的行動和“實踐”,蔣介石的“不抵抗”行為,包括“九·一八”在內,歷史上起碼有6次,“九·一八”前2次,“九·一八”後3次。
1. 第一次“不抵抗”:
南京慘案1927年,1927年3月24日,為了阻撓如火如荼的北伐戰爭,英美海軍闖入長江、炮擊南京,釀成死傷2,000多人的“南京慘案”,當時剛剛攻佔南京的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故意拖延事件調查,4月4日,經過十幾天艱難取證,“南京慘案”死傷人數、財產損失被寫成一份詳盡報告,由南京總工會提交給江右軍總指揮部政治部,請求為“南京慘案”事件向英美提出嚴正抗議。事件發生後,英美軍隊兵進長江,擺出一副要“興師問罪”的姿態,他們的理由是“保護僑民”,同時還向中國提出懲凶、通緝、賠償等無理要求(這真是荒唐、荒謬!),更好笑的是,經過兩年多的談判,蔣介石居然真的同意了列強的要求,道歉、賠償!這還不算!蔣介石還把“罪名”扣到共產黨頭上,下令將共產黨員李富春、林伯渠缺席判處死刑並全國通緝,還處死了“肇事士兵及流氓”33人,並交上大筆賠償,雖然美方索賠甚巨,但是蔣介石居然幾乎全部同意!最終英美等國勒索大筆賠償和大量特權後揚長而去。至今,美國仍將“南京慘案”視為外交勝利,拒絕道歉,而在當時,時任美國總統卡爾文·柯立芝更是被視為英雄。明明自己占理,還在列強面前像個孫子,能爭回的權利,居然全部放棄……
2. 第二次“不抵抗”:
濟南慘案1928年。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就在南京慘案還沒有結束,中美還在交涉時,蔣介石又開啟了第二次北伐,然而,很快他又在帝國主義面前吃了個大虧。1928年,隨著北伐軍的挺進,山東大片地區被攻佔,日本帝國主義擔心如果中國統一,就不能任日本侵略,於是日本在預先不通知的情況下出兵山東,佔領濟南、青島和膠濟鐵路沿線,阻止北伐軍進軍,5月3日早,進入濟南的日軍突然對北伐軍動武,這就惹惱了北伐軍,他們奮起還擊,打得日軍抬不起頭,日軍指揮官福田彥助見事不好,急忙派佐佐木到一去會見蔣介石,並威脅說“如不停火,中日將全面開戰”。蔣介石怕了,便派出參謀組前往濟南,分頭傳達命令,禁止向日軍還擊。就在交涉中,日軍藉口兩個士兵身中流彈,下令再次動武,結果北伐軍反應不及,大量死傷,剩餘軍人被大批繳械。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蔣介石居然下令“禁止抵抗,力避衝突”,下令戰地政務委員會外交處主任蔡公時前往日軍處交涉,結果蔡公時以及隨行的交涉署參議張鴻漸等人被日軍虐殺。這已經可以視為宣戰了,但是媚日的蔣中正居然還忍氣吞聲,見到日軍增兵濟南,蔣介石仍舊派羅家倫、趙世暄、崔士傑、王正廷等人赴日方處交涉,日本人根本就不待見他們,羅家倫等人吃了個閉門羹,直接被日本人趕了出來,日本人意圖很明顯,就是要北伐軍的進軍停止在山東,這樣山東以北的中國領土就由日本人控制。後面,日軍開炮了,一聽到炮聲,蔣介石居然腳底抹油、趁亂跑出濟南。蔣介石跑出濟南後糾集軍隊繼續北伐。看到目的達不到,日軍惱羞成怒,在濟南屠城,光能查出的死傷者就有1.7萬以上,日軍在山東犯下了滔天的罪行!媚日的蔣中正,為了自己個人的政治及私人利益,對日寇一讓再讓,最終毫無骨氣的低頭……蔣中正就這麼把中國濟南人民丟給了日寇,任從魚肉,不過這還只是第二次,三年後還有一次呢!
3. 第三次“不抵抗”:
931年九·一八1。前面提了,因為日本人害怕中國統一,於是大舉出兵干涉北伐,雖然造成了“濟南慘案”,可是國民革命軍最終還是成功攻佔了北京,主政北洋政府的張作霖逃回東北,企圖在關外繼續割據,日本人看到機會,想策動張作霖“獨立”,然後控制東北,遭到了張作霖的拒絕,於是日本人在皇姑屯的鐵軌下埋設炸藥,炸死了坐在前往瀋陽列車上的張作霖。張作霖死後,張學良接任,於1928年12月底宣佈“東北易幟”,日本人的計畫泡湯了,但是日本人並不甘心。
1929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日本損失慘重,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和尋找新的傾銷市場,日本於1931年秋發動了“九·一八”,而蔣介石卻向張學良發出“北平。張副司令鈞鑒。絕密。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中正。”的電令。蔣介石一個命令,東北上百萬平方公里國土和幾千萬人民,就這麼被蔣公斷送了……
4. 第四次“不抵抗”:
華北事變1935年。“九·一八”後,日軍佔領東北,但是日本人缺乏一個“名分”,如果沒有它,很難在國際社會的監督下在東北長期賴下去,於是乎,日本人“聰明地”抬出了清廢帝溥儀,打出“滿洲國”的旗號,將這片日本侵佔的國土,偽裝成“大清人的政權”,特別是選用溥儀當偽“滿洲國”皇帝,可以至少在“法統”上“繼承”清朝的衣缽,這樣可以有效減少日本人統治東北的阻力。當然,偽“滿洲國”是個不折不扣的敵偽政權,特別是選用溥儀,溥儀當偽“滿洲國”皇帝的行為,就和歷史上割地輸款的“偽楚”張邦昌以及“偽齊”劉豫一樣,註定以“兒皇帝”之名被載入史冊。
1934年以後,隨著偽“滿洲國”政權的建立,以及日本軍隊的持續進駐,日本在東北的地位越來越鞏固,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將魔爪伸到華北。1935年1月,日本人在察哈爾省製造“察東事件”迫使蔣介石承認沽源以東為“非武裝區”;
1935年5月底,日本人製造“張北事件”,蔣介石卻派何應欽和日本人簽訂《何梅協定》,默認日本人的入侵;
1935年10月,日本開始炮製“華北五省自治運動”企圖將華北五省從中國版圖中分裂,同月,國民黨政府特派冀東行政督署專員漢奸殷汝耕在日本授意下,於通縣組織所謂“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河北東部20餘縣脫離國民政府,史稱“冀東事變”;
1935年同月,日本人策動河北香河縣饑民、流氓暴動,佔領縣城,成立漢奸為首的偽政府,香河縣脫離國民政府,史稱“香河暴動”。
在這幾個事件中,蔣介石一味奉行“不抵抗”政策,為什麼呢?因為,此時的蔣公,正在加緊圍剿“長征”中和已經抵達陝北的紅軍部隊,他要“攘外必先安內”,所以他別的都顧不上了!
問題當時九一八,黃河以北張學良說了算,老蔣只能名義上下命令其實也指揮不到東北軍,如果張決心抵抗,老蔣也無能為力。
東北失守前,蔣介石明確命令各處守軍“若遇日軍挑釁,不予抵抗。”此命令主要意思是禁止中國軍隊給日軍開戰藉口,以便於蔣介石專心剿共。所以九一八中違背張學良不抵抗命令而抵抗日軍的王鐵漢,後來在火車上受到蔣介石接見時,還解釋自己當時判斷日軍已經不是挑釁,所以才命令部下抵抗,蔣介石對王鐵漢的說法當時表示認同。 東北失守後,蔣介石政府也確實有明確指示,禁止軍民號召抗日或者有刺激日本之行為,蔣介石也有明確手令,理由是當時中日正接受國際調解,所以要制約中國軍民所謂“損害大局之過激行為”
歷史的詭異,只能有天意才能解釋,孫中山的共和革命至今百年有多,但是神州各地仍然是紛紛亂亂,紛擾無息,就是小小的南方漁港,近月亦暴亂不止,中華人只能嘆息一聲…無奈。
老安曰,千萬不要讀歷史,尤其從宋開始的歷史,讀之心痛,骨痛,腰痛,頭痛,靖康之恥,崖山之戰,楊州三屠,江陰屠殺,近代的倭寇侵華,發覺大漢民真的世間罕有民族,其他民族少有,就是漢奸漢贼真的太多!
九一八中華民恥辱之民國敗家二人, 一是國賊蔣介石, 二是敗家仔張學良!
檔案揭開了這二人賣國證據, 當年東北軍有四十萬人, 現代化新飛機三百餘隻, 而日本侵略軍關東軍人數連毛夾乜,包括警察,日僑義勇軍只有三萬多人,飛機百餘隻, 戰艦二十餘艘, 共三萬多噸, 都是民國後所建新艦, 新從德國購入現代化大砲數不勝數,多達三千以上, 重機關槍萬多二萬枝, 唔打得都睇得, 竟然中國軍不戰而退, 三兩槍搞掂, 中國國民政府東三省未及撤走軍警及文官, 被瘋狂暑殺以萬為單位計, 甚實二人完全可以有實力抵抗, 皆因老蔣親日有心賣國, 荒唐兼荒謬。
最大損失是國家銀行的金庫被倭寇完整無缺的佔據充公, 內有金磚銀元,最低估計十七億, 以今天人民幣計算, 一銀元約等70元人民幣, 即是一千二百億, 由此之故,東洋倭寇得到驚人軍費及現代化武器, 所以放胆入侵中國, 七七事變從而隨之, 無嘢嘅, 唔使本錢呀嗎!!!
國之不亡, 幸運而已, 亦因普通人民不甘心, 誓死反抗之故!!!
今之港廢却日日要求做亡國奴, 求美佔領, 求英翻盤, 三千中華亡魂, 只有黃泉痛哭而已!
3 則留言:
「今之港廢却日日要求做亡國奴, 求美佔領, 求英翻盤, 三千中華亡魂, 只有黃泉痛哭而已!」
*
示威者燒毀國旗不肯做中國人,又叫自稱做中國人的港人返到中國去。他們實在常識膚淺,不知道香港一向都是中國的屬土。
他們不願做中國人的,應該退出香港,走到他國去 !不應在這裡天天搞亂香港,搞到民不聊生。
秋葉姨, 睇到禮拜日咁, 真係會內戰咯!
希望不會搞到更大的災害吧。若然有更多的人公然亙片,真係會死得人多的!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