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8日星期二

眨眼今年八月八,時光轉眼如一剎, 立秋一到年快盡, 青絲倐忽成白髮。又一個"立秋"

立秋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立秋了,“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2023年8月8日星期二,農曆6月22日的淩晨2時22分,迎來今年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立秋”。

八月至,立秋來,涼風有信,秋月無邊。立秋一般在每年公曆的8月7日左右時間,是正處於中伏和末伏之間,今年屬於“早立秋”!夏未盡,秋已至。“人間最美是清秋”。高溫酷暑將去,清爽涼意將來!時光如驚鴻掠影,一晃就到了立秋,只生歡喜不生愁,不負時光不負秋。

立秋, “立秋”,“立”,是開始之意;“秋”,意為禾穀成熟。也是一年四季中的秋季的起始,中華文化傳統的天文地理農耕的“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

整個自然界的變化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轉折。在自然界,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成熟。

從這一天開始,天地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逐漸趨於成熟。以農耕立命的中華民族,立秋自古就有著期盼谷物果糧豐收的意義。

“立秋”是僅次於大暑、小暑的第三熱節氣。二十四節氣有“三暑”,即小暑、大暑、處暑。

“三暑”中間還夾了一個“立秋”節氣,立秋之後才是處暑(末暑)。

“三暑”與“三伏”均代表高溫酷熱天氣,

“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這幾個節氣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期。

在二十四節氣中,暑天比較長。暑天長對於農作物長勢和產量有利,作物要有足夠的生長時間和熱量,如果暑熱時間短,作物生長時間和熱量都不充足,長勢和產量會受影響。

“立秋”也意味著降水、濕度等處於一年中的轉捩點,趨於下降或減少。立秋與立春、立夏、立冬並稱“四立”,也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秋天是禾穀成熟、收穫的季節。

(註:四時,指春、夏、秋、冬四季。 八節,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個節氣。 四時八節泛指一年四季各節氣。)

在中國,“立秋”是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節氣,有著豐富的民俗習慣、飲食文化和養生傳統。

一、“立秋”的歷史淵源

古代中華農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通過觀察太陽、地球和自然界的變化,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節氣理論。這些節氣與農業生產、天文現象和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立秋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因此在農民的生活中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當然具有重要意義。

“立秋”標誌著夏季的結束,秋季的開始。在農業社會中,立秋是秋收的前奏,農民們開始準備秋收的農事活動。立秋時節,晝夜溫差逐漸加大,氣溫開始下降,南方的梅雨季節逐漸結束,雨水減少,氣候相對乾燥。北方,立秋的時節常常伴隨著涼爽的秋風,人們感受到秋天的氣息。

二、立秋的中華民俗習慣

“立秋”作為一個中華傳統節氣,人民在這一天有著豐富多樣的民俗習慣。以前,不久的以前,在南方一些地區,人們會舉行“立秋桃”的儀式,相傳吃桃能辟邪,保平安。家庭會在家中供桃,全家人一起分享,象徵著團團圓圓,寓意家庭幸福美滿。北方地區則有吃“秋蛤”的風俗,人們相信吃蛤蜊能保護身體健康。

除了飲食習俗外,“立秋”也是中華傳統的“踏秋”節日。民眾喜歡到郊外或公園漫步感受秋天的氣息,欣賞落葉紛飛的景象,是為“賞秋”,一些地區更會舉行豐收祭祀活動,表達對豐收的感恩之情。

三、“立秋”的飲食文化

“立秋”時節,飲食方面中華大地南北東西,也有著豐富而多采多樣的飲食文化。南方一些地區有吃“立秋湯”的傳統,這是一種以桂圓、紅棗等食材熬制的湯品。桂圓和紅棗都是富含營養的食物,這種湯品有助於滋補身體,增強體質。北方地區則有食用瓜果的習俗,因為立秋時節,瓜果成熟,品種豐富,如西瓜、哈密瓜、葡萄等。人們喜歡在這一天品嘗新鮮瓜果,享受豐收的喜悅。

除了特定的食物習俗外,立秋時節人們也會根據氣候和季節變化來調整飲食。在中醫養生的理論中,立秋時陽氣逐漸收斂,陰氣開始旺盛,因此應該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梨、百合、銀耳等,有助於調節體內陰陽平衡,預防秋燥。同時,秋季氣候乾燥,人們要多喝水,保持身體濕潤。

四、“立秋”的養生傳統

“立秋”是一個中華傳統醫藥理論重要的養生時節,民間有許多與健康養生相關的傳統。根據中醫養生理論,立秋是陰陽交替的時候,要注意調整飲食和作息習慣,以適應季節變化。在飲食方面,要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梨、百合、蓮子等,有助於滋養陰液,保持身體的陰陽平衡。

同時,“立秋”後,秋季氣溫逐漸變涼,人們要注意保暖。在早晚溫差較大的時候,要適時增減衣物,避免受涼。此外,立秋時節,氣候較為乾燥,人們要多喝水,保持身體的水分平衡。

“立秋”後在作息方面,有因於日照時間逐漸縮短,建議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有助於增強身體的免疫力,預防秋季常見的感冒等疾病。

“立秋”作為一個中華傳統獨特魅力節氣,擁有多彩豐富的民俗習慣、飲食文化和養生傳統。隨著立秋,人們感受秋天的氣息,感受到自然界的變化,品嘗各種美食,從中汲取養生智慧,保持身體的健康。願大家在立秋這一天及其後,能收穫豐碩的生活果實,過平安健康快樂的日子!

臨窗小酌望秋雲, 千山暮色雨縱橫。

西風浩動鏡湖波, 歲月唯秋最銷魂。

秋天或許不夠絢爛,但是多了幾分希望。

秋天或許不夠華麗,但是擁有富裕的豐收。

初秋時節,最好的心態就是,保持淡然的心,步履繼續不停留,豁達樂觀地走下去、活下去,歲月自會賜予你最美的風景。餘生從容只生歡喜不生愁,不負時光不負秋。

古人優雅,為秋天賦予了很多雅稱,如:西陸、白藏、素秋、素商、秋序、淒辰、蕭辰等。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天的色彩是豐富的,淺黃的落葉到深紅的楓葉,再到遠處蒼松翠柏,秋天的天空也格外清澈,藍得如同一面鏡子,偶爾飄過幾朵白雲,讓人感到無比的安靜與平和。構架出了一幅層次分明的畫卷。當炎炎夏日過去,秋季來臨,一切都變得恬適與舒逸。秋天涼爽的風拂面而過,身處其中,燥悶的情緒一掃而空,

天很高很藍,一眼望去,連心胸都寬廣了許多。秋色之美,在於它獨特的魅力,給人以深深的成就收獲好感。

秋天,它不像春天那樣溫婉柔和,也不像夏天那樣直白熱情,更不像冬天那樣朔風凜冽。

但是,秋天有自己獨特的魅力,金黃的稻田、火紅的楓葉、蒼翠的松林,構架出一幅五彩斑斕的畫卷。人間秋色,是一幅多彩的畫卷,訴說著歲月的變遷,演繹著生命的韻律。一入秋季,萬物變得深沉而內斂,一種無言愜意悄然流淌。

葉落知秋,夏天帶著無盡的秘密,悄然離去,大自然這個神奇的畫師,再一次打翻了它的調色板。

夏欲盡頭秋欲初
小涼未苦爽肌膚

碧雲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一葉落知天下秋!“月明秋水寒”本是一番幽致景象,如今卻成患事,人生起落,大概也是如此吧!

更為重要的是,在秋季我們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回饋和恩賜,體味生命的沉甸甸。農田裏碩果累累,大自然向來慷慨,也很公平,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初秋的陽光是柔和的,它照射在金黃的稻穀上,讓它們變得更加璀璨奪目。

現實上、事實上,立秋不等於真正及宗全入秋,一般而言,立秋節氣之後,還將面臨一段酷熱天氣。酷熱與涼爽的分水嶺並不是在立秋節氣,真正有涼意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後。

立秋後,還會有“秋老虎”。“秋老虎”大多發生在每年西曆8月下旬至9月,這段時間通常是每年處暑後半個月左右,有時會持續一兩個月。但“秋老虎”不一定每年都出現。氣象資料表明,這種炎熱的氣候,往往要延續到九月的中下旬,天氣才能漸漸涼爽起來。

今年的立秋跟往年相比究竟有什麼不同?

2023年8月8日星期二農曆六月廿二日,淩晨02:22:41,是今年立秋節氣,標誌著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也是天氣轉涼的象徵!

中華舊農話,“六月立秋,顆粒無收”,七月立秋,糧食成丘。還有“白天立秋樣樣丟,晚上立秋樣樣收! ”

那丟的是什麼,怎丟,今年是六月立秋,又是晚上立秋,到底是樣樣收還是樣樣丟呢?

今年的立秋主要有三大特徵

第一,今年是早立秋!老話說早立秋,樣樣丟!晚立秋,樣樣收!六月立秋,顆粒無收!七月立秋,糧食成丘!

意思是說呢早立秋呀,對糧食的收成,極為不利,靠地收成的農民生活會很艱難!

而晚立秋的糧食呢,收成飽滿,可以賣個好價錢,對農民來說呢,是個極好的事情

第二,今年是秋包伏,意思是說秋後一更入末“伏”!

(註:初伏、中伏、末伏的合稱。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十天),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十天或廿天),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十天)。三伏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

因此呢,末伏的時間往往是在立秋之後,如果在立秋當天入末“伏”,那麼就是“伏”包秋!就相當於末伏,把立秋節氣包裹起來!

如果在立秋之後入末伏呢,那麼就叫做秋包“伏”,就是相當於立秋節氣,把末“伏”包裹起來了!今年的末“伏”時間是,八月十日到十九日!而立秋的時間在八月八日,這樣呀,入伏的時間呢就是在立秋之後了!

很明顯!今年就是秋包“伏”(袱),那麼秋包“伏”(袱)有什麼說法呢?

秋包袱呢,是立秋後不只有末伏的十天,還有中伏裏的幾天,所以呀,熱的時間,自然就會長一些!

因此呀,在民間就有“秋包“伏”(袱),熱到哭”的說法!

而“伏”包秋呢?就是末伏的第一天,在立秋節氣的前面!今年是立秋過後,只有十天是伏天,也就是說熱的時間較短,因此,在民間就有“伏包秋,涼悠悠”的說法!

第三,“伏”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公伏,另一種是母伏,今年是母伏!

同樣,“秋”也有兩種,即公秋和母秋!

如果立秋的時間在中午十二點之前,古人稱之為公秋!如果是在十二點之後呢,則是母秋!那麼,今年是公秋還是母秋呢?

從立秋時間來看呢,今年是公秋,俗話說“公秋爽,母秋凶!”所以根據古人的智慧!今年,炎熱的天氣呀,會在立秋後較早的結束!秋季將會更加的涼爽!

以上這些都是中華老祖宗農耕靠天、觀天、體驗累積的經驗!如此這般,今年2023年秋天是涼爽,還是炎熱呢?

天是天,不管是“秋包袱”還是“伏包秋“,是“公秋”還是“母秋”,只要剛立秋的那幾天,一下涼爽不下來,當年都會熱的夠凶,今年,大家拭目以待吧!

立秋有三候

中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意思是說立秋過後,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夏天中的熱風;接著,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並且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一候涼風至

炎暑之時,小扇只引微涼,如今秋風會送來涼爽。

二候白露生

露水悄然出現,在初秋早晨的陽光裏在草葉上醒來,向世界莞爾一笑。

三候寒蟬鳴

蟬,夏日裏的音樂家,隨著秋風奏響一年牠們一生最後的樂章。

秋天養生小貼士

風吹一片葉,萬物已驚秋,四季流轉不息,夏去秋來,要注意養生。

衣物

今年的立秋是8月8日。俗語說“立秋早晚涼,中午汗濕裳”,立秋後,雖然一早一晚變得涼爽,但是暑熱依然沒有褪盡,中午依然會非常炎熱,因此,要注意適當增減衣物,避免中暑或著涼。立秋時節之後,氣溫逐漸涼爽,早晚溫差逐漸加大,注意添減衣物。

飲食

立秋正處於三伏天當中的中伏天, 溫度和濕度相當利害,對於很多中老年人來說是比較難熬的。立秋過後,空氣中的溫度和濕度不會立即、馬上降下來,這個時候飲食上一定更要懂得節制選擇,注意飲食營養均衡,忌辛辣油膩,宜食用蓮子、百合、銀耳、薏米等。

情緒

調節情緒,避免操心過勞,保持心情舒暢,堅持適當運動,可選擇快走、太極、八段錦等。

立秋時,古時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還有“貼秋膘”“咬秋”等習俗。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兒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而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所以立秋這天,民間流行“貼秋膘”,煮上各種各樣的肉,“以肉貼膘”。

秋季是收穫的季節,也是讓人產生無限憧憬的季節。這時各地將有“咬秋”“摸秋”“貼秋膘”等民風民俗活動,還有“躲秋”。

8月8日立秋,民俗說,五個屬相要“躲秋”,為什麼?怎麼躲?

今年的立秋時刻為8月8日淩晨2點22分41秒。在這一特殊的時刻,屬相是兔、鼠、雞、馬、龍的人要特別注意。建議在立秋這一天,儘量避免參與夜市等戶外活動,最好選擇在家中安心休息,以防意外事件的發生。

在民間,立秋更被寄予豐收的美好寓意,成為一個備受重視的節日。除了一些地方特有的咬秋、曬秋、食秋等習俗外,躲秋作為備受關注的傳統活動,也成為了今年備受矚目的焦點。

今年是癸卯年,對於屬相是兔、鼠、雞、馬、龍的人,尤其需要特別注意“躲秋”的相關習俗。根據傳統信仰,如果屬相與太歲相沖、相克或刑,可能會帶來不利的影響。

“躲秋”是一種民間傳統習俗,旨在避免沖太歲、害太歲等不利影響,因而備受關注。具體來說,對於屬相是兔、鼠、雞、馬、龍的人,建議在立秋這一天的前後一小時左右儘量不要外出,而是待在家中休息。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節氣,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時刻,也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這個節氣不但有很多像“咬秋”“摸秋”“貼秋膘”等風俗,各地不同還有“曬秋、躺秋、摸秋”等風俗活動,在飲食上也有許多講究,8月8日立秋,有些地方有“吃3樣(各地不同,有的地方是生薑、茄子、冬瓜、南瓜、雞肉、餃子等等)、食2果(桃子、西瓜)、忌1味(秋季燥氣上升,儘量不要吃過於辛辣、油膩等過燥的食物)”,老傳統因地因時創造了不同應時飲食,為的是平安又健康。

立秋詩詞

古今無數文人騷客,都曾在立秋時節揮灑墨水,留下了傳誦千古的經典詩詞。這些詩詞,有的悲愴、有的高亢,有的落寞、有的憂愁。但無一例外,都匯成了詩人複雜、漫長的一生。秋天,詩人筆下的秋天,道盡人生滋味。

在這些秋天的詩句中,皆是吟誦要珍惜每一個瞬間,要用熱情和執著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在歲月的長河中不斷砥礪前行,人生必然如秋色般絢麗多彩。

白居易筆下的秋天,是惆悵的。

《別元九後詠所懷》

唐·白居易

零落桐葉雨,蕭條槿花風。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閒中。
況與故人別,中懷正無悰。
勿雲不相送,心到青門東。
相知豈在多,但問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覺長安空。

白居易和元稹是一對摯友。

這一年秋天,白居易送元稹離開長安。一路上桐葉凋零、槿花垂敗,殘花爛葉飄落在秋風之中。此情此景,引得他傷感不已。他明白,元稹的離去,意味著自己於長安之中,再無推心置腹的朋友。

張籍筆下的秋天,是充滿思念的。

《秋思》

唐·張籍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複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秋天,是一個思念的季節。當秋風席捲洛陽城的每一個街道,思念就如荒園裏的雜草,在張籍的腦中生根發芽。在那個沒有電話和網路的時代,一封家書傳遞了所有的感情。可是他的心頭湧起千言萬語,手中的筆又不知從何寫起。這種情思,古今皆是。

王維筆下的秋天,是滿足的。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這是王維的傳世之作,是唐詩中的山水名篇。

西元736年,一代名相張九齡因李林甫等權貴排擠,導致被罷官。朝政的日趨昏暗,讓王維產生了退隱之心。他不再在官場上追名逐利,而是回到終南山,從此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一個初秋的傍晚,天地沐浴了一場新雨,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王維感歎道:春日的芳菲不妨隨它消歇,我依舊可以在秋天的山中從容久留。

劉禹錫筆下的秋天,是豁達的。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自古以來,人們每逢秋天就悲歎秋天的寂寞蕭索。但在劉禹錫的眼中,秋天卻是豪情萬丈的。

面對廣袤的秋景,劉禹錫笑說:秋日天高氣爽,一只白鶴推開雲層,把我的賦詩情趣也帶到了碧藍的九霄。然而,寫下此詩的時候,劉禹錫正在遭遇著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打擊。

當時“永貞革新”失敗,憲宗即位,劉禹錫被貶作朗州司馬。

生命中最沉淪落魄的時候,他卻寫下了最達觀昂揚的詩句。是啊,人生在世,活的正是一個心境。正如英國詩人拜倫所說:“悲觀的人雖生猶死,樂觀的人永生不老。”

杜甫筆下的秋天,是痛苦的。

《登高》

唐代·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痛苦是人生常態。

黃巢筆下的秋天,是充滿希望的。

《不第後賦菊》

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秋天,是一個荒涼的季節。萬物枯黃,落木紛紛。

但百花凋零之時,長安城中菊花卻怒放沖天,滿城皆是金黃色。

當初黃巢寫這首詩的時候,正值唐朝末期,民不聊生。黃巢內心深感悲憤,但這悲憤並沒有讓他失落,反而激起了他的雄心壯志。

晏幾道的《鷓鴣天·醉拍春衫惜舊香》北宋

“醉拍春衫惜舊香。天將離恨惱疏狂。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

雲渺渺,水茫茫。征人歸路許多長。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

晏幾道,北宋初期宰相晏殊的第七子,晏殊死後,家業衰落,晏幾道不善為官,後流落秦樓楚館,一生風流,所以筆下的詞也多以婉約派花間詞為主。

這首詞描寫的是離情,通過自然景象,表現了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變化。

劉翰的《立秋》南宋詩人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

劉翰曾遊於張孝祥、范成大之門,以詩名時。久客臨安,晚居建康,紹興間與名士張孝祥、範成大結為詩友,時相唱和。楊萬裏亦有詩相贈,對其評價甚高,曾稱:南渡以來,詩家有尤、蕭、範、陸,稍後有姜夔、劉翰。

這首詩作於“立秋”日,秋之伊始,古人懷秋亦傷秋,慨歎歲月之變化,流光易逝,人生多有起伏,似這四節一般。

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南宋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葉紹翁,南宋中期著名詩人,原姓李,後因受祖父李穎士牽連,家道中落,少時即嗣於龍泉葉氏。宋光宗至宋寧宗期間,曾在朝廷做小官,與真德秀過從甚密。

這首詩也是葉紹翁的代表作:瑟瑟的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陣陣寒意,江上秋風迎面而來,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棄官之後,葉紹翁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

馬致遠 元代
馬致遠筆下的秋天,是孤獨的。

《天淨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人生,註定是一場孤獨的旅行。就像馬致遠筆下的秋天,蕭瑟荒涼。

讓我們在這些秋天的詩句中靜享其情,碧雲天,黃葉地, 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一葉落知天下秋!月明秋水寒,秋天,大地人間本是一番幽致景象,世間卻不斷有人有物把天下人間世情搞成患事,人生有起有落,難於避開避免,天地大概也是如此吧!



2 則留言:

peace 說...

好多人都話點解立秋唔涼嘅?其實雖然有個秋字,距離涼天還有一段時間。

四零後 說...

慎防秋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