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6日星期二

“風吹麥成浪,蟬鳴夏始忙”,“芒”有所獲,“種”有所得, 2023年6月6日星期二,農曆四月十九,6時18分迎來芒種節氣。

芒種

“風吹麥成浪,蟬鳴夏始忙”,“芒”有所獲,“種”有所得,有“芒”的麥子忙著收穫,有“芒”的稻子忙著播種,歲時更迭間,一收一種間,交織出大自然的智慧與光芒。


芒種,標誌著仲夏時節正式開始。唯有播種希望,潛心耕耘,方能收穫生命的豐盈。芒種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收,有芒的稻子種。”“稻子的背負是芒種,麥穗的承擔是芒種,高粱的波浪是芒種,花菊在野風中盛放是芒種…那一絲絲熾熱落下的陽光,也是芒種”。六月,這是一年中農人們最忙的時節。夏熟的麥子要搶收,秋收的稻子要趕緊播種,春天種下的作物要管培。無一事能誤,無一時不忙。芒種這一節氣,作為一個承前啟後的節氣,芒種一頭關聯著夏熟麥子的收穫,一頭關係著秋收稻穀的播種。一收一種之間,時序輪轉,時節更迭。漫漫人生路,願所有人不負努力,不負時光,皆能“芒”有所獲,“種”有所得。芒種是陽光與生命的節氣。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在廣闊的田野上,到處都是農民們引水耕田、撒肥插秧的場景。在民間,芒種也被稱為“忙種”。“芒種不種,再種無用”,農曆書記載:“斗指巳為芒種,此時可種有芒之種,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也。”“芒種芒種,忙收忙種”,這一時節,夏熟的要收、秋收的要播、春種的要管,一個節氣中既包含收穫,又包含播種,南北各不相同,同時都是根本農活忙不完。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陸遊筆下的芒種,清新如畫。 

蛙叫蟲鳴聲中,芒種款款而至。太平洋西岸時間此時節,草木蔥蘢,池塘蓮開,北方麥黃,江南梅熟,時光流轉之際,已然到了“夏條綠已密,朱萼綴明鮮”的仲夏。

每年6月5日至7日之間,當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芒種節氣到來。芒種,又稱“忙種”芒種,正是一年中播種最忙碌的時節。

芒種,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夏季的第三個節氣,表示仲夏時節的正式開始。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此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

芒種至夏至這半個月是秋熟作物播種、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進入夏收、夏種、夏管的“三夏”大忙高潮。

芒種到,仲夏始,黃梅天已在路上! 芒種的“芒”指的是什麼?

芒種,種“小小”的種子

“芒種”一詞最早出自《周禮》:“澤草所生,種之芒種”。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是什麼意思呢?《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說的是有芒的麥子趕緊收,有芒的稻子趕快種。

春爭日,夏爭時。芒種的到來,預示著農忙要開始了,“三夏”大忙季節拉開了帷幕,夏熟的要收、秋收的要播、春種的要管,“忙”得不可開交。
南宋詩人陸遊在《時雨》中生動地描繪了這種繁忙景象: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春爭日,夏爭時”,“麥收如戰場”,這個“忙”,帶著一種與時間爭分奪秒的緊迫感,正所謂。

芒種時節,也意味著江南地區即將進入一段悶熱難耐的連續陰雨期。此時正值梅子黃熟之際,於是綿延的雨季便被稱為“梅雨季”,民間更為形象地稱其為“黃梅天”。南宋詩人趙師秀在《約客》中寫道:“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而“芒”是什麼呢?是某些禾本科植物果實外包裹的稃片尖端上像針尖一樣的芒刺。稃片一般認為是葉片變化而來,屬於一種“葉變態”。從俗語裏所說的“針尖對麥芒”、“如芒刺背”中,也能看得出它的尖利程度!小麥和水稻作為人類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已經被培育出許多無芒品種,有利於人們收割、脫粒、加工。

目前世界上的稻屬(Oryza)植物包括兩個栽培種(亞洲栽培稻O. sativa和非洲栽培稻O. glaberrima)和大約20多個野生種,它們廣泛分佈於熱帶亞洲、非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

亞洲栽培稻是全球30億人口的主要糧食,非洲栽培稻也在促進非洲的文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與“小滿”時節談到的“外來戶”小麥不同,稻這種總產量占世界糧食作物產量第二位的穀物算是一個東亞、東南亞地區的“土著種”。

原生水稻有三個栽培中心,分別是中國、印度和印尼。大約3000年前,水稻栽培開始從這三個中心向周邊區域擴散,包括朝鮮半島、菲律賓和整個東南亞,最終傳播到日本、西亞,乃至非洲、歐洲和美洲。

芒種三候

中國古人認知,將芒種分為三候,芒種的三候都與動物有關,芒種三候中,螳螂這種昆蟲吃風喝露水,與伯勞鳥同屬“感陰氣”而或生或鳴叫,但反舌鳥“微陰”則收聲。

芒種三候
一候螳螂生;
二候鵙(jú)始鳴、;
三候反舌無聲。”

一、芒種初候 螳螂生
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上一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

螳螂是一類中大型捕食性昆蟲,頭部呈三角形,前肢發達有力呈鐮刀狀,是昆蟲綱螳螂目昆蟲的通稱。

芒種之日前後,上一年冬季螳螂所產的卵鞘,因感應到溫、濕度及光週期的變化而孵化。卵鞘是泡沫狀的分泌物硬化而成,經常黏附在樹枝、樹皮、牆壁等物體上,每枚卵鞘裏有卵數粒至上百粒,能孵化出非常多的小螳螂。

孵化後的螳螂幼體,外形跟成蟲相差不多,將來它只是身體進一步長大、成熟,這種發育過程稱為“不完全變態”。

在芒種這一節氣中,枝上蟬鳴,小池蜻蜓飛。古人見微知著,草間螳螂初生,從小小螳螂的出現觀察到了節氣萌發的細微變化,感慨時光轉瞬即逝。

芒種時節雨量充沛,氣溫顯著升高。常見的天氣災害有龍捲風、冰雹、大風、暴雨、乾旱等。

二、芒種二候 “鵙(jú)始鳴”
唐代田園詩人儲光羲“仲夏日中時,草木看欲燋。”寥寥幾句,寫出了芒種節氣二候“鵙始鳴”的火一般的氣息,燃燒,是這個時節生命的狀態。生長,生長,一批批農作物的生長、收獲,火熱,甜美!帶來“最夏天”的氣息,

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而且開心的鳴唱

鵙[jú](粵音:隙)始鳴

《爾雅》記載,“鵙,伯勞也。”就是今人所知的伯勞鳥,一種小型猛禽,屬於雀形目伯勞科(Laniidae)。我國共分佈有12種,上海地區記錄過6種,分別是虎紋伯勞、牛頭伯勞、紅尾伯勞、棕背伯勞、灰背伯勞、楔尾伯勞。雖然身形嬌小的雀形目,鳴聲婉轉但伯勞科鳥類大都“性情兇猛”,有“雀中猛禽”之稱,《曹子建集》和《文選》均稱伯勞為“賊害之鳥”。

伯勞總是喜歡站立在突出的枝頭上,“高瞻遠矚”,伺機而動,捕捉昆蟲、蛙、蜥蜴、小鳥和鼠類等,當抓到較大的獵物無法一口吞下時,它會把獵物插在棘刺上撕食,有時不全吃掉,用這種方式儲存食物。因此英文中也稱其為”butcher birds”。

鵙,喜食蟲類,對農業有益。伯勞鳥喜陰,感陰而鳴。它開始在枝頭出現,鳴叫著,意味著在火一般的盛夏陽氣中,有陰氣在悄悄地滋生。再過些時日,便是夏至,當太陽接近夏至這個頂點時,轉折就要到來。芒種,正是一個孕育著轉折的時節。

三、芒種三候 反舌無聲
與伯勞相反,能夠學習其他鳥鳴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反舌”是指“反舌鳥”或“百舌鳥”,《禮記•月令》孔穎達疏:“反舌鳥,春始鳴,至五月稍止,其聲數轉,故名反舌。”這裏的反舌鳥指的是“鶇”(粵音:冬),是雀形目下的一個分類階元:鶇科(Turdidae)。

它們的特點是能夠學習其他鳥叫,大部分成員是叫聲婉轉悠揚的出色鳴禽,故稱“反舌鳥”。反舌鳥是吟唱的高手。在春天,它既能自得其樂地鳴唱,又擅長仿效別的鳥叫,無一不學得惟妙惟肖,因此有百舌之名。但是到了草木蔥蘢的仲夏,反舌鳥卻不再像春天那樣鳴叫,而是變得沉默了。

芒種養生
此時,天空的太陽是那麼灼熱,陽光明晃晃地灼烤著大地,空氣裏充滿了燥熱的氣息,似乎只有一層勝過一層的熱浪。

端午也在芒種時節之中。端午節的習俗很多,除了吃粽子、劃龍舟,還要掛蒲艾、浴蘭湯、戴香包、佩五色線、點雄黃。這些民族、風俗都帶有強烈的時令養生保健特點,都是指向盛夏時節祛毒除瘟驅邪的需要。

端午前後,正是藥草成熟之際。艾草、菖蒲等草藥的莖葉最壯,藥性最足,功效最好,裝袋懸門掛之,煮水入酒飲之,與穀米同烹食之,制湯洗之浴之,人間的男女老幼,在藥草香中安然度過炎炎盛夏,免受五毒侵害之苦。

芒種節氣,無論是氣溫還是空氣濕度都在此時節持續上升。民諺說:“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形象地描述了人們在此時節容易感到慵懶、疲勞。

中華醫學認為“暑病”一般出現在夏至以後、立秋以前; 事實來說,芒種節氣前後往往已經能夠捕捉“暑氣”的肆虐,人們逐漸開始困倦、出汗、煩悶,這就是所謂“暑易入心”的體現。中醫建議公眾從芒種節氣開始就多喝熱水,保證津液充足,以免被“暑氣”乘虛而入。

在神州,這個時節宜多食青梅。青梅性味酸甘涼,有生津止渴的功能,益於健胃消食。其中含有多種有機酸和礦物質,還具有降血脂、改善皮膚狀態、清理血液與腸道等功能。“芒種時節多食梅子能夠很好地預防‘暑氣’,培固人體的津液不受外界濕熱所傷。”。

芒種時節宜多喝熱水,預防“暑氣”乘虛而入。在夏日,肉食、河鮮容易滋生有害寄生蟲引起感染,應注意生冷海鮮、油膩質黏等助濕礙胃的食物應有所忌口。

起居方面,也應順應夜短晝長的季節特徵,早睡早起,有條件的中午也可以小睡一會兒。

芒種民俗
送花神
農曆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芒種到來時已近農曆五月,百花開始凋殘、零落、逐漸凋謝,古時民間多在這天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紅樓夢》裏,芒種餞花神的場景風雅別致:“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幹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棵樹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

嫁樹
芒種是農忙季節,有些農村農鎮開始收穫大麥、小麥,當地人稱之為“農忙”。有諺語說:“麥黃農忙,秀女出房。”因此在此節氣,婦女也要下地幫助度過“農忙”。而在河北鹽山則是在“忙中”這天有“嫁樹”的習俗。就是用刀子在棗樹上劃幾下,寓意可以多結果實。

安苗
皖南地區,芒種前後要過“安苗節”,習俗活動始於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所謂“芒種端午前,點火夜種田;種田種得苦,圖過安苗福”。

打泥巴仗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後在插秧之餘 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在稻田裏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煮梅
芒種時節自古還有煮青梅的習俗,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就是《三國演義》裏“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時間。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淨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堿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吃莙荙菜
在寧波地區,芒種時節還有吃君踏菜(莙荙菜)的習俗。君踏菜是南方地區芒種節氣前後的一種季節性蔬菜。吃君踏菜,寓意人們像君踏菜那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常年精力充沛,健康長壽。當地人還認為君踏菜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夏季吃君踏菜後不會出痱子。 

芒種古詩詞

《觀刈麥》唐 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芒種五月節》唐 元稹
芒種看今日,螳螂應節生。
彤雲高下影,鴳鳥往來聲。
淥沼蓮花放,炎風暑雨情。
相逢問蠶麥,幸得稱人情。

《時雨》宋 陸遊
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老我成惰農,永日付竹床。
衰發短不櫛,愛此一雨涼。
庭木集奇聲,架藤發幽香。
鶯衣濕不去,勸我持一觴。
即今幸無事,際海皆農桑;
野老固不窮,擊壤歌虞唐。

《芒種》宋 韓淲
田家一雨插秧時,成把擔禾水拍泥。
分段排行到畦岸,背蓬渾不管歸遲。

《拔秧》宋 樓璹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齊。
清晨且拔擢,父子爭提攜。
既沐青滿握,再櫛根無泥。
及時趁芒種,散著畦東西。

《芒種後積雨驟冷之一》宋 范成大
梅霖傾瀉九河翻,百瀆交流海面寬。
良苦吳農田下濕,年年披絮插秧寒。

《芒種後積雨驟冷之二》宋 范成大
梅黃時節怯衣單,五月江吳麥秀寒。
香篆吐雲生暖熱,從教窗外雨漫漫。

《梅雨》宋 范成大
梅雨暫收斜照明,去年無此一日晴。
忽思城東黃篾舫,臥聽打鼓踏車聲。

《約客》宋 趙師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題耕圖》清 雍正
令序當芒種,農家插蒔天。
倏分行整整,停看影芊芊。
力合聞歌發,栽齊聽鼓前。
一朝千頃遍,長日正如年。

這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仲夏時節開始了。在民間,一些地方流傳著芒種日“送花神”的習俗。絢麗的夏花此時漸漸零落了,層層疊疊濃淡不一的綠色,成為芒種的主色調。人們依依不捨地餞送花神歸位,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的相會。

2 則留言:

秋葉 說...

這一篇“芒種”兼送花神,很有意思。
歷代詩詞很珍貴,要慢慢欣賞 !

四零後 說...

多謝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