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6日星期一
驚蟄 “春雷響,萬物長”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北半球太平洋西岸時間3月6日4時36分驚蟄
輕雷驚春桃花開,灼灼芳華景色榮
驚蟄時節
《山房》宋‧陳允平
軒窗四面開,風送海雲來。
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
蝸涎明石凳,蟻陣繞山臺。
此際衣偏濕,薰籠著麝煤。
2023年3月6日星期一4時36分迎來驚蟄節氣,標誌大地春回,仲春開始,春雷乍響,韶光彌漫, 蟄蟲初醒, 春水初漲,桃紅柳綠。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也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以聲音標誌的節氣。通常在每年西曆的3月5日或6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345度。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迴圈旋轉,這鬥轉星移與自然節律變化有著密切的關係。現行是依據太陽黃經度數定節氣,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按黃經度數編排。驚蟄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
驚蟄,為干支曆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髮之象。一歲十二個月建,每個月建對應一卦,卯月(含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機;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萬物能量迸發的月份,一年春耕自此開始,廣大農民以農諺為依據,從事各種農事活動。驚蟄的主要生產是春翻、施肥、滅蟲、造林。
驚蟄:春雷響,萬物長
驚蟄的“蟄”是指生物休眠的狀態。古人稱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為“蟄”。驚蟄節氣前後氣溫快速回升,許多冬眠的動物被陣陣春雷驚醒(實際上是大地回春使動物有感覺),結束蟄伏生活,“驚蟄”因此而得名。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以動物昆蟲習性命名的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又名“啟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無論“驚”還是“啟”,都是描述蟄伏一冬的動物、昆蟲被雷聲喚醒,走出洞穴、結束冬眠的復蘇景象。當然,這依舊是古人的豐富想像,驚蟄已經處於“數九”當中的“九九”時期,氣溫已有明顯上升,昆蟲結束冬眠,這才是主要原因。
今年癸卯兔年驚蟄,碰巧三個吉日大重合
第一個吉日:驚蟄(萬物蘇醒)
“吉日”的說法,跟古人對天體星象的研究有關。
古時候,由於生產技術和科學水準有限,在面對不確定的世界時,勤勞智慧的中華勞動人民,根據天空中日月星辰的運動規律,總結出了一套生活規律,像如今很多琅琅上口的民諺,如“久晴大霧必陰,久雨大霧必晴”,“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等等,都跟此有關。傳統習俗,但凡進行一些重要的大事,如生意開業、婚嫁、祭祀等等,人們都會翻看老黃曆,找個吉日舉行。擇吉日辦事的講究,在眾多古籍中,也可見一斑。
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人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擇吉文化”,以及“黃道吉日”的說法,至今已經流傳了將近2000年。
今年的驚蟄,剛好在2023年3月6日,即農曆二月十五,按照中國傳統文化裏老黃曆上的標記,是十二值中的“成日”,即凡事成就的日子,也是老傳統裏的黃道吉日。因此,就有了“今年驚蟄是吉日”的說法。
第二個吉日:九天玄女誕辰
九天玄女,是中國中國道教文化中的一位神仙,也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在很多中國古典小說中,但凡我們能看到“九天玄女”這個角色出現,一定跟除暴安良、伸張正義有關。
中華民俗信仰中,是神通廣大的正義之神,有著一個非常高的地位。
今年的驚蟄,剛好是農曆二月十五,也是傳說中的九天玄女的誕辰,是傳統文化裏的一個吉祥的、適合祈福的日子。
提到“九天玄女”,還跟中華民族起源,有那麼一點關聯。熟悉中國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黃帝,他被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中國古代部落聯盟的首領,位居五帝之首。相傳在和蚩尤的爭霸戰中,黃帝在九天玄女的幫助下,成功擊敗了蚩尤,因此,九天玄女就成為了傳說中黃帝的老師。
關於九天玄女和黃帝的關係,古籍《雲笈七簽》中就有記載:九天玄女者,黃帝之師聖母元君弟子也。
第三個吉日:太上老君誕辰
太上老君,是中國道教文化中,“三清尊神”裏的道德天尊,老子則被人們奉為其化身。在民間神話傳說中,太上老君幫助玉帝管理人的思想,在民間威望頗高。東晉時期,葛玄在《老子道德經序訣》一書中,就有寫道,“太上老君就是道,是主宰三界的至尊”。
老子,是中國古代最為傑出的思想家之一,也是道教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傳世著作《道德經》,至今為止都是全球影響甚深的書籍之一,對後人的思想和行為,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到了東漢時期,老子被神格化,演化為了太上老君。
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五,也是太上老君的誕辰,在唐玄宗時期,唐玄宗還將這一天命名為“玄元節”,百姓認為這一天是吉日,還要求將其定為法定節假日,因此,在那個時候,還是全國人民放假的日子。如今,民間依舊有人會在太上老君誕辰這一天,為家人祈福,希望太上老君保佑一家老小安康,日子順遂。
到了現在,太上老君依舊是很多人心中信仰的一部分,甚至被封為很多行業的祖師神。比如鐵匠、銅匠、金銀匠等等,都奉太上老君為祖師神。
“春雷響,萬物長”
春雷乍響,驚蟄到來,萬物蘇醒,驚醒了墊居著的動物,也是眾人奮鬥的好時節,該打起精神,努力向前了!這個吉祥的好日子裏,春光明媚,提醒自己,珍惜時間,莫要辜負了一年好時光。
驚蟄,這個時節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農民朋友要開始忙碌了。
這個節氣雨水還較少,華北的冬小麥已經返青,灌溉十分重要。江南的油菜開始開花。華南的早稻要開始播種了。
驚蟄的名稱由來、物候和花信風,《說文解字》解釋說:“蟄,藏也。”本義是指動物冬季躲到地底下,不吃不喝不活動,潛藏起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就是說“驚蟄”的意思是春雷驚百蟲,這個時候,開始有春雷了,把冬眠的蟲子都驚醒了,開始活動了。
古代“驚蟄”原名是“啟蟄”。指的是昆蟲開始活動,和春雷無關。而且是立春後的第二個節氣。
漢代為了避漢景帝劉啟的諱,才改為“驚蟄”,還和“雨水”交換了次序,成了第三個節氣。
“驚蟄”時期,正好是民間說的“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時期。這個時候農業要全面開始耕種了。
唐代詩人韋應物《觀田家》中寫道: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就是描述這個時節的場景。這個時候往往有三個突出的徵候,曰:“桃始華、倉庚鳴、鷹化鳩。”
古代一個節氣分為三候,每候五天。為每個候對應了辨識度高的生物活動現象,稱為“物候”。
“驚蟄”三候對應的是“桃始華”、“候倉庚”、“鷹化為鳩”。
“桃始華”就是說桃花開了。“候倉庚”就是說黃鸝鳥開始鳴叫了。“鷹化為鳩”是說這個時候老鷹變成了布穀鳥了。
這是古人觀察自然生物變化總結的錯誤現象。
這個時候鷹會選擇一個隱蔽安全的地方,悄悄地生育、繁衍、撫養自己的後代;秋天時候會重新出現在天空。
而鳩非常活躍地出現在草叢間,以求配偶。而且鳩會發出鷹的聲音,嚇唬喜鵲,從而達到“鳩占鵲巢”的目的。所以古人誤以為是這個時節“鷹化為鳩”了,然後秋天的時候鳩又恢復成鷹了。
人們把花開時吹過的風叫做“花信風”。
為了辨識節氣,有八個節氣還有對應的花信風。就是通過花開情況確認節氣。
驚蟄的花信風為一候桃花、二候棣棠、三候薔薇。這個時候正是觀賞桃花、棣棠、薔薇的好時節。
春捂秋凍。驚蟄後天氣會全面轉暖,但是早晚溫差大,氣溫還可能有反復,生活上還是要注意多穿點衣服。
驚蟄節氣,此時是春暖花開,春花爛漫時,黃鸝鳴翠柳,前人說,三盼三不盼。
一、一盼雷聲鳴,不盼北風吹。
農俗諺語“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驚蟄地化通,鋤麥莫放鬆”,“驚蟄春雷響,農夫閑轉忙”。
驚蟄時節,民間還有“蒙鼓皮”的習俗。
在古代,人們無法對打雷這一自然現象形成科學認識,因此認為雷是由雷神、雷公敲天鼓所產生的巨大響聲,還由此延伸出雷神崇拜。
古人認為雷神是一位長著鳥嘴和翅膀的神仙,打雷時他手中拿著一把大錘,用力擊打天鼓。驚蟄這天,天庭會有雷神擊天鼓,所以人們選擇在這一天蒙鼓皮正好可以回應天時。
《山海經》中為我們描繪出了“雷神”的樣貌:“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雷神被認為是正義的化身,因此祭雷神也被賦予避災、祈福的美好寓意。舊時民間驚蟄日,家家戶戶會貼上雷神的貼畫、去廟裏祭拜雷神。借著“雷神敲擊天鼓”的時機,古代制鼓人便也為鼓蒙上鼓皮。
“雷打驚蟄穀米賤,驚蟄聞雷米似泥。”
驚蟄節氣,雷鳴始發,這個時候開始出現打雷,雷鳴之聲。有的地方在驚蟄這天,有祭拜雷神的傳統,希望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糧食滿倉,收入紅紅火火。
正如諺語預兆,驚蟄節氣出現雷鳴電閃是個好兆頭,預示著糧食大豐收,人們樂開懷。
農諺:“驚蟄吹了風,十個秧田九個空”。
農民百姓希望電閃雷鳴,雷雨交加,但不希望北風呼嘯,寒風凜冽,天寒地凍,否則傷害秧苗。
2、二盼春雨落,不盼太陽升。
農俗語:“驚蟄下了雨,麥子壯鼓鼓;
小麥是人們生活中的主要糧食,蒸饅頭、吃麵條、做麵包等等,離不開麥子。驚蟄時節正是麥子返青生長時機,如果春雨綿綿,勢必促進麥子生長,健康茁壯,收穫在望。
農諺還說:“驚蟄日頭大,穀米有高價”。
驚蟄下雨預兆是個豐收年、好年景,相反,要是天氣晴朗,萬里無雲,長天一色,往往預示著春天乾旱缺水,是春旱徵候,不利於萬物生長,糧食可能減產。
3、三盼天氣暖,不盼寒冷天
諺語:“驚蟄冷,冷半年;驚蟄暖,暖春分”。
驚蟄節氣出現寒冷交加的天氣,往往預示著天氣持續寒冷,是人們擔心的倒春寒現象,勢必影響糧食作物健康生長,不利於夏糧喜獲豐收。因此,人們不喜歡天氣寒冷,目前為止,天氣越來越熱。
諺語預兆:“驚蟄打了霜,麥子一包糠。”
如果出現下霜現象,說明早晨溫度在零度大關,否則不會出現下霜。但是,如果出現這種問題,對於冬小麥來說,可是一大隱患,不利於高產。
驚蟄時期的傳統民俗還除蟲。
驚蟄時期昆蟲蘇醒,但“與蟲共舞”不是唯一的選擇,有些地方會在這一天舉行除蟲儀式,既要除農田裏的害蟲,也要除家中的蟻蟲。有的地方要吃“炒蟲”,“炒蟲”並不是炒真的蟲,而是黃豆,“家家打豆忙驚蟄,小婦廚前喚炒蟲”,所說的就是這種象徵性的儀式;有些地方會貼符以驅蟲;還有些地方的驅蟲方法則比較實用,要以香條、艾草熏家中四角、牆縫,以驅趕復蘇的蛇、蟲、鼠、蟻,去除霉味。
“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
驚蟄節氣,天地間陽氣升騰,生機處處,早晚溫差比較大,是季節轉換的交叉點,多風乾燥,在飲食上要多補充水分,講究減少“火氣大”的食物,陽氣足才可身體棒,不怕倒春寒。時節的變化正藏在人們的不斷調整的飲食習慣中。在冬天的節氣裏,羊肉往往是餐桌上的常客;而從立春開始,陽氣上升,肥膩的食物被各類春菜取代,到了驚蟄時節,天氣回暖,風乾物燥。節氣食物主要有:醪酒、梨等,節氣養生的要點是養陰補腎、養肝脾。吃梨有滋陰潤燥之效,因此驚蟄有吃梨的習慣。
民間習俗
驚蟄民間習俗“打小人”,驅趕霉運災禍之意。
打小人是中國民間的一種習俗,原先是說平地一聲雷,喚醒冬眠中蟄伏的蛇蟲鼠蟻小動物,家中的蟲蟻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過去衛生條件比較差,不少百姓家中就可能出現爬蟲螞蟻等。所以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螞蟻、鼠和霉味,後來漸漸演變成拍打紙作的小人,會買內含老虎和小人紙,亦即“打小人”,其用意是通過拍打紙作的小人來驅趕身邊的小人和瘟神,也是對內心不滿的宣洩。
香港、澳門一向有“打小人”的習俗。很多人都將“打小人”神化,其實此純粹是民間習俗而已,打小人的用意在於透過拍打代表對頭人的紙公仔,驅趕身邊的小人瘟神,宣洩內心的不滿,大部分人去打小人,一般目的是求新一年事事如意,冇小人搞搞震,而被“打”的對象,主要是二奶以及工作上的“金手指”。打小人的目的,就是要希望他們知難而退及抒發個人內心的不忿。
祭白虎,化解是非。
在廣東一帶民間有在驚蟄“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說法,祭白虎,也稱祭虎神、祭虎爺。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會在驚蟄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傷人噬人,犯之則在年內遭邪惡小人興風作浪,阻撓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所謂“祭白虎”,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這天祭白虎,是化解是非的一種方式。便是祭拜用紙繪製黃色黑斑紋的紙老虎,口角畫有一對獠牙。
這一天,祭白虎時,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後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以此來化解是非,保護自身。
驚蟄古詩詞
《擬古·其三》
晉 陶淵明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
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
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聞雷》
唐 白居易
瘴地風霜早,溫天氣候催。
窮冬不見雪,正月已聞雷。
震蟄蟲蛇出,驚枯草木開。
空餘客方寸,依舊似寒灰。
《詠二四氣詩 · 驚蟄二月節》
唐 元稹
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
桃花開蜀錦,鷹老化春鳩。
時候爭催迫,萌芽互矩修。
人間務生事,耕種滿田疇。
《觀田家》
唐 韋應物
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
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
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
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
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
倉廩物宿儲,徭役猶未已。
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裏。
《義雀行和朱評事》
唐 賈島
玄鳥雄雌俱,春雷驚蟄餘。
口銜黃河泥,空即翔天隅。
一夕皆莫歸,嘵嘵遺眾雛。
雙雀抱仁義,哺食勞劬劬。
雛既邐迤飛,雲間聲相呼。
燕雀雖微類,感愧誠不殊。
禽賢難自彰,幸得主人書。
《甲戌正月十四日書所見來日驚蟄節》
宋代 張元幹
老去何堪節物催,放燈中夜忽奔雷。
一聲大震龍蛇起,蚯蚓蝦蟆也出來。
《春晴泛舟》
宋 陸遊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
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
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
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憶秦娥 》
宋 范成大
浮雲集。輕雷隱隱初驚蟄。
初驚蟄。鵓鳩鳴怒,綠楊風急。
玉爐煙重香羅浥,拂牆濃杏燕支濕。
燕支濕。花梢缺處,畫樓人立。
《遊景仁東園》
宋 蘇轍
新春甫驚蟄,草木猶未知。
高人靜無事,頗怪春來遲。
肩輿出東郊,輕裘試朝曦。
百草招生意,喬松解寒姿。
尺書招友生,冠蓋溢通逵。
人生瞬息間,幸此休暇時。
濁酒論浮蟻,嘉蔬薦柔荑。
春來莫嫌早,春去恐莫追。
公卿多王事,田野遂我私。
松筠自擁蔽,裏巷得遊嬉。
鄰家並侯伯,朱門掩芳菲。
畦花被錦繡,庭檜森旌旗。
華堂絢金碧,疊觀凝煙霏。
仿佛象宮禁,蕭條遠喧卑。
徐行日一至,何異已有之。
都城閉門早,眾客紛將歸。
垂楊返照下,歸騎紅塵飛。
但卜永日歡,未與清夜期。
人散眾囂絕,庭空星斗垂。
安眠萬物外,高世良在茲。
《山房 》
宋 陳允平
軒窗四面開,風送海雲來。
一陣催花雨,數聲驚蟄雷。
蝸涎明石凳,蟻陣繞山臺。
此際衣偏濕,熏籠著麝煤。
聞蛙
宋 趙蕃
驚蟄已數日,聞蛙初此時。
能如喜風月,不必問官私。
《有懷正仲還雁峰詩》
宋 舒岳祥
松聲夜半如傾瀑,憶坐西齋共不眠。
一鼓輕雷驚蟄後,細篩微雨落梅天。
臨流欲渡還休笑,送客歸來始惘然。
掩卷有誰知此意,一窗新綠待啼鵑。
《西江月 · 春雷》
清 陸求可
半夜雷車驚蟄,初春雨腳穿江。
梅花應已滿山香,急駕蘭橈畫槳。
一帶青山如沐,半灣綠水停航。
白雲渺渺雪茫茫,明月天連紙帳。
《驚蟄》
近代 吳藕汀
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滿前莫問名。
驚蟄未聞雷出地,豐收有望看春耕。
《驚蟄》
近代 左河水
一聲霹靂醒蛇蟲,幾陣瀟瀟染紫紅。
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
《詠蛙》 毛澤東
獨坐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2 則留言:
很厲害啊 ! 英文的打小人歌,又押韻,又凶狠。
*
安兄找到那麼多的古時名人驚蟄詩,讓人有排欣賞啦 !
得閒, 手痕之故也!!!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