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6日星期四

鄭成功收復臺灣 2022年6月14日,由兩岸共同主辦的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360週年。臺灣不可失!


2022年6月14日,由兩岸共同主辦的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360週年大會,在鄭成功祖籍地福建泉州南安市舉行。海峽兩岸各界500餘人在南安主會場和台灣嘉義縣分會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4qS9HeKbw8







粵曲鄭成功

徐柳仙演唱

(效京腔二六板)
滿懷憂憤空惆悵,
心悲國事已蜩螗,
敵勢猖狂難拒抗,
憑誰協力挽危亡

(霸花)
大丈夫應要效力疆場,搴旗斬將 (拉尺字腔收掘);

(詩白)
莫負男兒志,精忠衛國邦,文如諸葛亮,武若關雲長

(慢板)
想我鄭成功,
抱負文韜武略,
英雄肝膽,
矢志忠良。

在朝中,
受唐王知遇,
寵渥非常,
時多賜賞;
受聖上殊恩,
食國家俸祿,
自應忠勤國事,
奮誌圖強。
內患頻生,
又遇清兵入寇,
陷我京師,
到處姦淫擄掠;

(小放牛)
劇憐敵勢披猖,
萬民受劫遭殃,
不堪設想,
為憂家國,
為憂家國,
內心悲愴,
空教騷首仰天悵望

(花)
念到國亡家破,無限驚惶。
錦繡河山,寧忍喪在敵人手上;

(二王迴龍腔)
務要人人振奮,
決心抵抗,
方能將清兵掃蕩

(二王)
將福王拯救,
复我家邦。
只可嘆,
老父不仁,
良心盡喪;
禍國殃民,
不忠不義,
佢為貪圖權勢,
竟欲變節投降。
我屢進忠言,
力陳大義,
無奈苦諫不從,
反責我無知狂妄;

(雙鳳朝陽二段)
母親更恨佢降清失節,
因此羞憤身喪,
每念母氏更令我心傷,
佢貞忠一片,
確令人仰望,
當使一般賣國者,
羞愧無狀

(反線中板)
堪笑男兒氣節,不及女紅妝。
父也不良,心存妄想;
佢赧顏媚敵,太不當。
本該大義滅親,為後人作榜樣;
無奈身為人子,寧忍手刃高堂。
順父則不忠,更愧對親娘列泉壤;

(沉花)
唉吔吔,
真是費煞思量。

(想介)
(白)
有了

(四平調二王平板)
幾經焦思,
決心挽救國邦,
縱是違孝,
背父別往,
自問我,
寸心堪對上蒼,
何況是,
前人有言,
忠奸不相並,
與義士再奮起,
決心遠走他方,
再議復明計劃,
唯復明始符我所望,
願大明國運綿長 。




臺灣百分一百属中國,無容置異!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臺灣是中國的一省,但是在政治操弄下,美日英法加澳等西方及倭寇故意想弄出戰火,意圖阻礙中華復興,中華土地人民統一,於今, 已是忍無可忍的時候,魑魅魍魎再進一步,中華兒女唯有不惜一戰才可保住江山。

在遠古時代,臺灣和大陸本來連在一起。後來由於地殼運動,相連結的部分陸地沉為海峽,臺灣遂成海島。

臺灣海峽的海底就像一條河谷,有向南和向北兩大河系,這是當它還是陸地時,被河水沖擊、侵蝕而形成的,最深處不過100米,大多數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萬年以前,東海海面比現在低130米左右,這在地質上說明兩岸原來是一個板塊,臺灣、澎湖等島嶼就在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與福建省相連接。

現代科學還證明,臺灣不僅是東海大陸架的一部分,而台灣的基本地形,與大陸的地塊相同,在地質成分上,是與福建、浙江兩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體。所以,後來有人送給台灣一個雅號——“浮福建”,意思是說,臺灣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從台灣島的考古發現來看,祖國大陸的文化在舊石器時代就已傳到台灣。臺灣各地相繼發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兩翼式銅鏃等大量的文物證明,臺灣的史前文化與祖國大陸同屬一脈。自有史籍記載以來,臺灣的開拓、發展和疆域的完整統一,始終是與中華兒女的辛勤勞動和英勇捍衛分不開的。

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的歷史,就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

古文獻記載,中華軍民東渡臺灣,墾拓、經營臺灣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西元230年(三國吳黃龍二年),吳主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萬水軍渡海到達臺灣夷州。這是中華民族以當年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臺灣的開始。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中,就曾詳細記載了當時臺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

隋唐時期(公元589—618年),隋代,大陸和臺灣的接觸增多。當年文字是稱台灣為“流求”。歷史明確記載在隋大業六年(公元610年)隋王朝隋煬帝曾三次出師臺灣,“訪察異俗”,“慰撫”當地居民。據史籍記載,漢族人民陸續移居澎湖地區。

此後由唐到宋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中原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臺灣,從事墾拓及漁業。至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有軍民屯戍。大陸和臺灣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繫日漸頻繁。

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公元12世紀中葉,元朝時期,繼承宋朝,確定及鞏固了臺灣統治。

公元1292年(至元二十九年),元世祖忽必烈派海船副萬戶楊祥、禮部員外郎吳志鬥和珍部員外郎阮監到台灣“宣撫”。

公元1335年(後至元一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設“巡檢司”,管轄澎湖、台灣民政,隸屬福建泉州同安縣(今廈門)。中國在臺灣設立專門政權機構,將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對臺灣進行系統的管理,並派兵戌守。大漢中華人民在臺灣地區人口數量日增。

明朝敗元後繼承了澎湖巡檢司,對臺灣行使有效管轄,巡邏、查緝罪犯,並兼辦鹽課,到了明朝後期開拓的規模越來越大。

明朝開國,大陸與台灣的人民往來不絕。

公元1402—1424年(明成祖永樂年間),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率領龐大的艦隊訪問南洋各國,曾在台灣停留,給當地居民帶去工藝品和農產品。至今民間傳說高雄鳳山的特產“三寶姜”,就是鄭和遺留下來的。

15世紀以後,倭寇不斷騷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明朝政府在澎湖增設“游擊”,“春秋汛守”;同時在基隆、淡水二港駐屯軍隊。到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台灣,給台灣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極大的推動。其時,福建人顏思齊、鄭芝龍為抗拒官府欺壓,率領閩粵居民遷居台灣,一面從事農耕、貿易,一面組織武裝力量抗禦倭寇和荷蘭人的侵擾。

16世紀中葉以後,16世紀末17世紀初,中國東南海疆首次面臨西方殖民者的威脅,騷擾、刧掠,葡萄牙、西班牙殖民者先後侵擾廣東、福建沿海,美麗富饒的臺灣成為西方殖民主義者凱覦的對象。西班牙、葡萄牙等列強相繼侵擾臺灣,或掠奪資源,或進行宗教文化侵略,或直接出兵佔領。

17世紀初,荷蘭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人的殖民霸權地位,積極參加對殖民地的掠奪。西班牙殖民者和荷蘭殖民者先後入侵臺灣。

1602年(明萬曆三十年)和1622年(明天啟二年)兩次侵佔澎湖。

1624年(明天啟四年)。明政府出兵將荷蘭殖民者逐出澎湖,俘獲荷軍主將,餘眾逃往臺灣南部,侵佔了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兩年後,西班牙人又從呂宋入侵臺灣,佔據了基隆和淡水一帶。

1628年(明崇禎元年),時值福建大旱,百姓無以為生,鄭芝龍(後官至都督同知)組織災民數萬到臺灣,“使墾荒食力”,各地逐漸形成了許多村落。臺灣自此進入了大規模的開發時期。

1642年,荷蘭殖民者奪取了西班牙人在臺灣北部的據點,以武力竊據臺灣。臺灣自此滄為荷蘭的殖民地。



荷中海軍對峙


不到20年, 1661年4月,鄭成功發起收復臺灣之征,率部英勇奮戰9個多月,迫使荷蘭殖民者於1662年2月1日簽字投降,臺灣重回祖國懷抱。


中國福建省厦門的鄭成功像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壯舉昭告世人,臺灣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不容外人竊據。鄭成功向侵佔盤踞臺灣的荷蘭殖民者明確發出招降檄文,嚴正宣示“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餘既來索,則地當歸我”,鄭重宣告臺灣是中國固有領土、侵佔者必須歸還。在臺灣的臺南市赤嵌樓前,有一組鄭成功接受荷蘭殖民者投降的雕像,再現了當年的場景。荷蘭殖民者的投降協議,在國際交往秩序層面清晰確認了臺灣屬於中國固有領土。




「赤崁樓」是1653年荷治時期興建之歐式堡壘【普羅民遮城Provintia】(荷文為永恆之意)所在地,目前為國家一級古蹟。後來也被稱為紅毛樓或番仔樓、赤莰樓。至於為什麼最後會被稱為「赤崁樓」呢?因為這附近早期就是平埔西拉雅赤崁社(Chiacam)的所在地。


荷蘭殖民官員描繪的臺灣土著圖。


荷蘭殖民者前後盤踞臺灣38年,先後在臺灣修築城和普魯文遮堡(赤嵌樓),作為進行殖民統治的中心。但實際其占領區只有南部沿海有限的地區,以及北部的基隆、淡水兩港,而且它的統治一直是極不穩固的。荷蘭殖民者對臺灣同胞進行殘酷的盤剝,不斷激起臺灣人民的反荷鬥爭。1652年由鄭芝龍舊部郭懷一領導臺灣軍民發動的起義,是規模最大的一次。起義群眾曾一度攻克熱蘭遮城,6000人在起義中壯烈犧牲。這次起義愈發堅定了臺灣同胞收復國土的鬥爭決心。九年以後,1661年,中華人民終於配合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虜,收復了臺灣。


鄭成功是鄭芝龍之子。生於1624年,早年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起兵抗清,被明桂王封為延平郡王。因進攻南京受挫,後回師廈門,大修船艦,傾力籌劃驅逐侵據臺灣的荷蘭人,收復國土。


1661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戰役,荷蘭人刻劃的"新聞"圖片。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農曆四月二十一日,鄭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衛廈門、金門,親自率領2.5萬名將士及數百艘戰船,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臺灣進軍。農曆四月二十九日,鄭軍在臺南鹿耳門內禾寮港登陸,在臺灣同胞的積極支援下,與荷軍展開多次激戰,最後將荷蘭殖民總督和殘敵圍困在熱蘭遮城內。鄭成功在致荷蘭殖民總督揆一的“諭降書”中嚴正指出:“然臺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餘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1662年(清康熙元年)農曆二月一日,在鄭成功圍城9個月之後,荷蘭殖民總督於不得不簽字投降。自此,中國人民收回了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臺灣寶島。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廢除荷人的殖民制度。改赤嵌樓為承天府,置2縣,設安撫司於澎湖,戍以重兵,總稱臺灣為東都。為紀念故土,改稱熱蘭遮城堡為安平鎮。同時實行屯田政策,令數萬軍眷隨軍赴各地大肆墾荒,在臺灣南部和西部的瑯、彰化、雲林、新竹等地形成一大批村鎮。



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不久,即不幸於是年農曆五月八日染病身亡,時年僅39歲。


爾後,其子鄭經,孫鄭克爽前後治理臺灣二十二年。鄭氏祖孫三代治理臺灣,獎勵製糖、製鹽,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堂,改進高山族的農業生產方式。這些措施,推動了臺灣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這在臺灣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開發和發展時期,史稱“明鄭時代”。


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派軍進攻臺灣,鄭克爽率眾歸順。自此臺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是年,清政府統一臺灣之後,翌年在臺灣設一府三縣,隸屬福建省。臺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的聯繫更加密切了,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鄭氏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於軍事對峙狀態。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水陸官兵2萬餘人、戰船二百餘艘,從銅山嚮澎湖、臺灣進發,鄭軍潰敗。鄭成功之孫鄭克爽率眾歸順清政府。


1684年,清政府設置分巡臺廈兵備道及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


1811年,臺灣人口已達一百九十多萬,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


1874年1月、日軍入侵臺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條》,《北京專條》仍表明中國對整個臺灣行使主權。此後.清朝官員提出臺灣設省的建議。


1884—1885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進攻臺灣。遭劉銘傳率軍重創。


1885年6月《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臺灣。同年清政府將臺灣劃為單一行省,臺灣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首任臺灣省巡撫為劉銘傳。
l894年於《中法新約》簽定,法軍被迫撤出臺灣後十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翌年清政府戰敗,於1895年4月17日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8月15日宣佈無條件投降。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於臺北舉行。至此,臺灣、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


臺灣光復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宣告誕生。在祖國大陸解放的前夕,蔣介石以及國民黨的部分軍政人員跑到臺灣,他們依靠美國的庇護與支持,在臺灣維持偏安局面,使臺灣與祖國大陸再度處於分裂狀態之中。



南澳總兵府位於粵東與閩南交界的東南沿海建於明朝萬曆年間,幾經修繕保留至今。







7 則留言:

秋葉 說...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鄭成功與荷軍展開多次激戰,並下致荷蘭殖民總督揆一的“諭降書”。
1662年鄭成功圍城9個月之後,荷蘭殖民總督終於不得不簽字投降。鄭成功收復臺灣不久,即不幸於是年農曆五月八日染病身亡,時年僅39歲。
鄭公為國勞心勞力,還未到40歲人已身故,太可惜了。

秋葉 說...
此留言已被作者移除。
四零後 說...

今天, 竟有大量的食米人不接受臺灣是中華的, 全球食米之人之中, 數目不少呢?

秋葉 說...

全球食米之人雖多,當中有些不是華人;在華人之中,有頗多黃皮白心的,他們可以染髮,但恨不能漂白皮膚,也不能換血,這些人渴望做白人,想到發燒 !

四零後 說...

國安法依然無法阻遏黃人, 二十三條不立不行!

秋葉 說...

古有名言:「治亂世,用重典。」2019年香江全城受盡暴亂的禍害,為了遵守一國兩制的條文約束,中央隱忍不能出手救援。可是那些黃人、小黃人被收買或被慫恿繼續搗亂,竟然出到踩國旗、燒國旗這一招 !
真是事可忍,孰不可忍 ! 軍師真高明,不用武打,只用文鬥,出動國安法,用規矩法治去遏止那些橫行無忌的黑暴份子,與很多見利忘義的持傘黃人,他們聞風流竄,竟然誤闖中共海域,自投羅網,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今年那些犯法的黃人陸續被提堂判刑。可是境外的西方勢力為了遏阻中國崛起,仍然會不惜工本去收買漢奸反華的。

四零後 說...

李家超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