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25日星期二

2022年1月25日星期二,農曆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 謝灶!!!


2022年1月25日星期二,農曆臘月二十三日

是傳統的農曆小年,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習俗,省港澳地區叫謝灶。

在這一天北佬要祭灶神、貼窗花,在灶屋的鍋臺,廣東人叫灶臺,壁上供奉灶王爺、灶王奶奶,把神龕清理翻新,更在兩側重新貼上新寫的古老對聯。

上聯寫“上天奏好事”
下聯寫“下界保平安”

或“回宮降吉祥”

橫額是“一家之主”

如今依舊是過年,但是中華人民間的年味好像淡了許多,其實節日沒變,變得是人心,是今天炎黃對待中華傳統節日的心態、感情及認同度而已。

中華地區都算是廣大,所以各地對傳統的節日總會有少許差別,長江以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稱“小年”,也被稱為灶王節。

到了小年,新年的意味正式開始了,不論如何,中華食五谷大的的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民間,小年的習俗有很多。古時,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

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那些年,祭灶日的地位僅次於中秋節,在外做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圓,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來年全家平安。

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本是家景不俗,可惜娶妻成家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帑,淪落到上街行乞。

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再嫁之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灶鍋底下自焚而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彙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

老百姓覺得灶王還有知恥羞愧自我懊悔,痛悔懺悔之心, 是好人的樣辦,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彙報。

於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

小年是整個新春新年慶祝活動的序幕,家家開始準備年貨,乘時把家整理、整頓過個好年。

大掃除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房間庭院,撣拂塵垢蛛網,乾乾淨淨迎春節。

北方稱為“掃房”,南方也叫“撣塵”。

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塵)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寄託了人們破舊立新的美好願望。

祭拜灶王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但如今傳統灶台已然退出了城市居民的生活,附著其間的祭灶活動也僅保留在一些農村地區。)

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等,以表自己真誠祭拜灶王爺,為的就是讓灶王爺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

貼窗花

窗花多以喜鵲登梅、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和合二仙等有吉祥寓意的圖案為主題。

將紅色的窗花貼在打掃一新的屋子裏,更添喜氣。

寫春聯

小年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

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聯珠。

吃灶糖

灶糖,外面有一層芝麻,裏邊是用麥芽糖凝固而成的,有健脾胃、滋陰清火、潤肺止咳的功效。

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於是人民便敬獻祭灶,意為用糖糊住灶王爺嘴,上天後說些甜言蜜語。

似乎,省港澳等地的人對小年沒有什麼講究,一般記載的大都是北人的習俗、風俗及習慣。

吃餃子

過小年,民間吃餃子。取意為“送行餃子迎風面”。在很多地區,一到臘月就開始各種吃餃子了。

冬至要吃,小年也要吃,而大年三十, 初一初五初七也都要吃餃子……

蒸花饃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

“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蒸花饃,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小年祭灶習俗在中華民族由來已久,這幾首咏小年詩詞,就可明證:

《祭灶詞》宋·范成大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複雲,
乞取利市歸來分。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所以人們把灶王爺恭恭敬敬地奉為一家之主,詞中就詳細地描寫了祭灶神的食物的豐富以及“男兒酌獻女兒避”等民間傳統。

《小年》宋·文天祥
燕朔逢窮臘,江南拜小年。
歲時生處樂,身世死為緣。
鴉噪千山雪,鴻飛萬裏天。
出門意寥廓,四顧但茫然。

《二十四日》宋·文天祥
壯心負光嶽,病質落幽燕。
春節前三日,江鄉正小年。
歲時如有水,風俗不同天。
家廟荒苔滑,誰人燒紙錢。

這兩首詩是文天祥兵敗被俘,寫在小年時,對節日的百感交集、家鄉的思念、視死如歸的決心,詩中燕京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市,英勇就義的地方。

《祭灶詩》宋·呂蒙正
一碗清湯詩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問人間事,亂世文章不值錢。

呂蒙正未發跡時所作,作為一個文人,小年祭灶只能用清湯寡水以及寫詩的方式。作者借寫祭灶抒發了心中憤懣不平之意。

《縱筆三首》 (其三)宋·蘇軾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飽蕭條半月無。
明日東家當祭灶,只雞鬥酒定膰吾。

蘇軾同樣是寫歲末生活的窘迫,詩中就樂觀很多。雖然眼下困苦,但對明天充滿希望及信心,明年一定好!

《木蘭花慢-送灶》清·查元鼎
酬君海外佑行廚,持慣長齋合笑吾。
晨夕餐從辛苦得,盆瓶禮不古今殊。
鞠躬此日朝天闕,屈指明年返帝都。
但祝東南兵燹靜,安排茶灶泛西湖。

這首詩期望和平息戰,前三聯寫的十分工整。用食物祭灶神,送他今日上天去朝見玉帝,求人間和平,希望灶神明年回來的時候,戰爭已止,這樣就可以在西湖上迎接灶神了。

《換巢鸞鳳-乙巳送灶》清末·王闓運
烹得黃羊,喜廚中酒熟,甑裏糕香。
團圞無鏡,聽兒女、有家當。
五窮辭去去東洋。依然那時、鐙光燭光。
消得我、七十次,香花供養。
惆悵,休更想。要識世間,苦樂常相傍。
範釜常寒,梁炊不熟,他日歡情無量。
勘破流年似回環,只愁霜鬢明朝長。
誰思量,紫姑神、如願酬餉。

王闓運是清末著名詩人、政治家。這首送灶詞寫的十分滄桑。又是祭灶時候,有黃羊、有酒、有年糕。想想已是第七十次祭灶了,不由生出滄桑之感。世間苦樂,早已隨流年看透。只是感慨又一年過去,又要再添霜鬢了。

《庚子送灶即事》民國·魯迅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請灶君吃了膠牙糖,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殺黃羊祭灶的風俗自漢代流傳下來。

”瓣香”是佛教用語,即一炷香。用點燃的一炷香表達心中的虔誠。而這一炷香也需要典當衣物才可以獲得。這首詩寫出了貧苦人家過小年時候因家貧而帶來的窘迫。

《祭灶與鄰曲散福》宋·陸遊
已幸懸車示子孫,正須祭灶請比鄰。
歲時風俗相傳久,賓主歡娛一笑新。
雪鬢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滿不羞貧。
問君此夕茅簷底,何似原頭樂社神?

詩中記在小年這一天,陸遊將左右鄰居請來一起宴飲,賓主相坐,歡聲笑語不斷。陸遊說,什麼時候都要敬老,雖貧也無妨,小年共飲共食,雖然住的是茅草房子,但此時開心和那灶頭灶神何其相似呢?

老安按:
謝灶, 北人以灶糖, 粵人以燒肉黃雞白酒甜糕供奉灶君夫婦, 目的是"賄賂"他倆在玉帝面前替該家人, 該家庭隱瞞一切惡事,  吹水該家庭全年"做"過幾多好事,,,如此, 如此,,,,可以說自有炎黃(其實自有人類), 賄賂貪瀆貪污是"人"的原罪, 水清則無魚, 是金石良言,,,試問眾位食米食谷食咗幾十年的, 你真的一生無貪無賄過嗎???

其實, 現實人間, 適當"合乎"環境,合乎"人情"的貪賄是世情一切發展的W40而已, 只有那些欲貪無路,欲賄無門的人的"朱熹"而已!!! 不過,凡事要平衡,合情,合理,並不能"過","過尤不及",一"過"便成禍,可是,這"過"的標準"難定",於是成"禍",正如所說,賄貪都是人類的原罪,雖有朱元璋,雍正,老毛的殘忍對付,都難以防治,昔日大英帝國的派港總督麥理浩就人中龍,昔日不計,今天做官的要節制,再加高薪長俸以養廉,基本防治到"過"的問題!

灶糖,外面有一層芝麻,裏邊是用麥芽糖凝固而成的,有健脾胃、滋陰清火、潤肺止咳的功效。

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於是人民便敬獻祭灶,意為用糖糊住灶王爺嘴,上天後說些甜言蜜語。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