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4日星期三

始於大雪,衰於驚蟄。愿古言成真,疫病走人!


中華民族自古相傳,如在冬季之間發生瘟疫,民間說法:“始於大雪,衰於驚蟄”。


中華人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這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經歷了人類史上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以及戰爭,其中也包括諸多的瘟疫。歷史沉澱下來的經驗積累非常豐厚,古時候就有瘟疫多發,過去把這些帶有傳染性質的稱之為疫,時間極為短暫不嚴重的,稱之為時疫:疫, 民皆疾也。發生時間長,而且相當嚴重,並且傳染之後,會明顯的體溫升高,也就成為了“溫”瘟疫。中國古代關於傳染病記載有很多很多。從西元前的 674 年至 1949 年,在這 2632 年間,各類史書共記載有 772 年次程度不等的瘟疫,瘟疫的發生頻率可見一斑。這些還不包括由於資料缺失,或者是其他原因沒有記載的瘟疫。

最新情况,PRC看起來已經控制了疫病。

造成瘟疫出現的原因有很多,古代科學、醫學及科技當然不及現代,但是,對於疫病的發生,因而導致相當大的災害。民間怎樣對付瘟疫的發生,也逐漸的摸索出一套規律。這些規律就包括了多發瘟疫的時間段,和瘟疫慢慢衰退的過程。根據祖宗的二十四節氣為時間點,記錄瘟疫最容易開始發生的時間,和瘟疫消退時間,使用節氣來作為參照。總結了這句老話叫做: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也就是明白了瘟疫的整個發展歷程。

中華民族的二十四節氣。是古人幾千年的智慧結晶,既可以作為時間使用,也和農耕息息相關,節氣的不同對於農業生產起到很關鍵的指導作用,這也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四節氣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很關鍵的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我們的衣食住行,其中也包含著文化觀念。所以說二十四節氣是我們的名族瑰寶。

二十四節氣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始於大雪:大雪節氣的到來,也預示著氣溫開始逐漸的降低,尤其是北方地區。已經不會再出現降雨,降水也變為了降雪,從天而降的大雪,會將空氣之中細微的結晶帶到地面,並且被大雪所覆蓋。相當是起到了保溫的作用。這些病菌、病毒已經做到了很好的隱藏,在等到時機來臨,將會進行難以想像的蔓延。隨著氣溫的降低,人類的抵抗力也開始慢慢的變弱。這些都給疫情到來埋下了伏筆。

疫病發於冬至的原因,冬至是全年接受光照最短的一天,隨之氣溫的逐漸降低,萬物也開始了修生養息。人類在這個時間階段,也是人群最為虛弱的時候,按照民間的說法,冬至前後,人體的陰氣漸旺,而陽氣開始變成全年之中最弱。也是最易於被一些病菌、病毒乘虛而入,有所侵擾的時候,這段時期的各種疾病發生率是全年最高峰。
農民有這說法:“小寒大寒,凍死老漢”,小寒階段也是全年最為寒冷的階段,也有說法小寒勝大寒。雖然從字面的含義大寒應該冷於小寒,但很多時候,小寒階段才是全年最低溫的時候。小寒階段,冷空氣已經存積很久,也就造成了污濁之氣經過長時間的滯留,在小寒階段開始了疫情發生。

盛於立春:立春之後,也宣告著氣溫開始了回升,隨之氣溫的回升,萬物開始復蘇,當然也包括了:病毒。在這個適宜的氣溫、環境的立春前後,不但是萬物的迅速蓬勃生長期,這個季節也是病菌、病毒開始發展的高峰期。

弱於雨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雨水之後南風開始逐漸增多,大地也開始慢慢的解凍,伴隨著沿海的潮濕氣團,也帶來了頻繁的降水,氣溫的回升也開始寒冬的慢慢消退。陽光的直射時間和紫外線的強度,也一天高於一天,隨之人類開始習慣於這樣的溫暖天氣,病毒也在陽光直射和氣溫變化下,開始慢慢的變弱。

衰於驚蟄:時至驚蟄,驚蟄是全年之中,氣溫變化最快的氣節,氣溫回暖、氣溫陡然上升,陽氣上升、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一切都又開始恢復了勃勃生機。人類的抵抗力也明顯的開始氣血啟動,人體抵抗力恢復之外,驚蟄之後的天氣環境,也已經不再適應病菌、病毒的生存。慢慢的就會衰退。並終將消失。

這些民間對於瘟疫的說法,是歷史的經驗積累,環境氣候的變化,對於疫情的發生有關鍵的作用,也側面的說明了在寒冷的冬季,人類的自身原因,在寒冷的季節裏,免疫力低下,是很容易被病菌、病毒有機可乘。隨著驚蟄過後,陽光明媚的天氣增多,氣溫開始一天天的變暖,陽氣盛,陰氣自然衰,病菌、病毒肆虐能力必然消退,這是天理。

萬物復蘇、昆蟲出洞,好雨知時節,二十四節氣之驚蟄。

一、驚蟄時節的氣候與三候
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關於驚蟄是這樣解釋的:“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陶淵明也曾在詩中寫道:“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就是說昆蟲是聽到春雷之後被驚醒,然後破土而出。這種說法雖然反映了驚蟄時節的氣候特徵,即有春雨、春雷以及昆蟲蘇醒等事象,但對於因果關係的表述卻是錯誤的。昆蟲是聽不到春雷聲的,自然也不會因此而蘇醒,事實上是由於氣候回暖,使得土地環境發生變化,昆蟲感知到了氣候的變化之後才結束冬眠狀態。

正如其他節氣一樣,驚蟄的三候也反映出這一節氣的種種特徵,古人雲驚蟄之三候為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

一候桃始華,“桃”即桃花,在氣候逐漸溫暖、空氣濕潤度增加的環境中,桃花開始盛開,綻放出美麗的花朵,“桃令以作,粲然而花華”。

二候倉庚鳴,倉庚即黃鸝鳥,《章龜經》裏曾解釋道,“倉”有清淨、乾淨的意思,“庚”則意為萬物更新,黃鸝鳥感受到春天萬物復蘇、萬象更新的美妙,所以開始啼叫。

三候鷹化為鳩,斑鳩在春光裏開始求偶,而鷹則躲起來繁育後代,古人看不到鷹卻看到一群斑鳩在求偶,他們便認為斑鳩是由鷹變來的。

驚蟄時期的習俗
每個節氣都有屬於其自身所獨有的氣候特徵,同時也擁有相應的民間習俗。在驚蟄時節,民間最為重要的一項習俗即“祭白虎”。

傳說,白虎是保護一方平安的民間神靈,但它也掌管著民間的是非判斷與口舌之爭。在我國古代的白虎畫像中,白虎的形象一直是張著血盆大口的。據說在驚蟄時分,白虎會降臨民間,查探民間是否有背後議論他人是非的事情,一旦發現就會令此人在接下來的一年裏黴運連連。

所以,人們為了保護自己不沾染黴運,就會在這一天祭白虎。具體過程是:用白紙做出白虎的樣子,然後用豬血去喂白虎,再用豬肉填滿它的嘴,讓白虎無法施展法術,阻止黴運降臨人間。

除祭白虎之外,民間還有“打小人”的習俗,打小人驅趕黴運。驚蟄時分,蟲蟻等昆蟲會蘇醒並破土而出,人們家裏便會出現很多昆蟲,令人十分心煩。所以古時的人們會在驚蟄時分用艾草製成的香薰染牆壁和角落,驅趕家中的各種昆蟲,而這種習俗逐漸演化成了後來的拍打“小人”以驅趕黴運和不幸的習俗。



具體來說,人們會在這一天用手或鞋子來拍打紙做成的玩偶和公仔,一邊拍打一邊念驅逐黴運的話語,最後再將“小人”用火燒掉,這就算是將黴運驅逐成功了。

今年,去鵝頸橋就要叫神婆打小人,把疫病打走,最好打埋果二十幾個神憎鬼厭,害港害民的異元了!

驚蟄詩詞,春日驚醒,萬物驚喜

《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唐·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聞雷》
唐·白居易
瘴地風霜早,溫天氣候催。
窮冬不見雪,正月已聞雷。
震蟄蟲蛇出,驚枯草木開。
空餘客方寸,依舊似寒灰。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唐·劉禹錫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贈范曄詩》
南北朝·陸凱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秦樓月•浮雲集》
宋·范成大
浮雲集。輕雷隱隱初驚蟄。
初驚蟄。
鵓鳩鳴怒,綠楊風急。
玉爐煙重香羅浥。
拂牆濃杏燕支濕。燕支濕。
花梢缺處,畫樓人立。

《好事近·夢中作》
宋·秦觀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
飛雲當面化龍蛇,夭矯轉空碧。
醉臥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春晴泛舟》
宋·陸遊
兒童莫笑是陳人,湖海春回發興新。
雷動風行驚蟄戶,天開地辟轉鴻鈞。
鱗鱗江色漲石黛,嫋嫋柳絲搖麴塵。
欲上蘭亭卻回棹,笑談終覺愧清真。

驚蟄,是萬物新發的一天,願一切都會是陽光的開始。

3 則留言:

秋葉 說...

原來「瘟疫始於大雪,發於冬至,生於小寒,盛於立春,弱於雨水,衰於驚蟄。」
要是今年這場疫症也是依循這個規律,那麼就是一個好消息了。謝謝安兄的知識介紹 !

四零後 說...

老安吹水而矣!

秋葉 說...

吹得有理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