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上色塗填呢…?
原來那個時候, 柯達有一產品, 叫做上色紙薄, 一本有黃綠青藍紙大多數色譜及色彩的染料紙, 上色師傅要有一定美術繪畫知識及技巧, 用本身想像及經驗去設色, 用繪畫毛筆逐筆在黑白沖洗好的照片隨圖中人物上色, 所以每間影相鋪出來的彩色效果都不同。
染色紙是要用清水去溶解及調深淺, 但是要照片彩色能保持較長時間及顏色鮮潤, 當年老師傅秘技係用"口水"代替清水!骨突呢?
老安初學時也絕不習慣, 但是事事實實用"口水"效果係好好多, 不過因為環境的變遷, 學了一段時間, 放棄了, 那時間還是日間做學氣學徒, 收鋪後十點幾去到北河街近大埔道的一間照相鋪跟師父, 事過境遷, 學嚟都冇用, 七十年代電子沖晒民間化, 這些技術轉眼已經被淘汰一空, 不要說今時今日, 電腦科技修相快過打針, 而且靜好多,好多!
講番嚟, 老安都算好彩及夠運,能搭上這些民間技術的尾班車!
留意的民國照片, 彩色係唔係好唔自然。
當年大部份影相鋪都係用柯達出品的上色色紙, 但係大陸亦有出品, 不過用起上來,差很遠, "味道"亦難捱好多, 所以師傅是以上色價而決定用好的還是差的的色紙。
老安有一樣嘢, 又係搭上尾班車, 我中學時的一位美術老師, 綽號叫"豬油包", 葉哲豪老師,我都可以叫佢做"恩師",從小學開始, 他對我都關照, 推我去書法, 繪畫比賽, 老安輟學後, 都有接觸, 又係六十年代中, 有一次他叫我下班後跟他去他兼職的印鐵製罐廠, 他教我手分色技術, 那個時候, 分色還未完全"現代"化及"電子"化, 譬如印罐, 彩色版都是人手拆色為主。
什麼叫人手拆色? 就是把繪好的美術圖,用紗紙臨摹出四個主要色繪圖便於影板製作, 因為印刷原理係四色, 所要要用四個版。
有些要求高的手拆色, 包括不同專色, 更要多勾多張畫版。
這工作是要有非常耐心同細心, 實際上係非常枯燥。
後來重新入讀夜中學, 便沒有再跟他了。
他是好心一片, 希望我有一技旁身, 很可惜, 他這技藝轉瞬間又係被現代科技大大腳踢走不回頭。不過,對他感恩到現在。
葉師是嶺南畫派的傳人, 可惜命道不太暢順, 未能大出頭, 只在某中學執教席多年而已, 他書法及國畫是真材實料, 尤其山水, 畫家能出頭與否, 真的講運氣, 還有"懂不懂擦鞋"。
2 則留言:
生於大時代轉變時期、當然有幸有不幸矣!
域哥, 有時候真不明白, 有一些跟老鬼差不多時代, 或者少十年八年的人, 佢地出身亦是大英對港人壓迫壓制的環境, 如今郤"感恩"大英的冇炆煮, 要跟風跟的冇厘頭李二等染黃頭髮提起屍燶旗自認豬乸人, 最難明係呢的人實際日夜上深圳搵食溝泪,真係唔明白!
老鬼雖然為咗搵食, 對事頭婆發過幾次口不對心的誓言, 但係總難忘,攞住個"不必替薯括弧海外嘅扒士砵"在大英本土海關受侮辱的經驗,回看今天,糠稈的社會福利,政府前綫的高效, 炆煮及豉油的高度, 是昔日完全不能想像, 當然每個社會都有問題, 如今,樓房的難上車高價, 是令人討厭,不過, 全世界任何大城市一樣, 無法避色, 因為自由市塲的魔咒在作怪, 大溫哥華已經被樓房炒賣弄至焦頭爛額, 那些人不往外看, 只是一味"虛幻"的戇鳩意識形態把糠稈弄至雞犬不靈, 真係難明!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