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晚年, 這地方就是天主教開始影響中華的橋頭堡,為什麼這兒叫徐家匯?又為什麼這裡竟有一間壯觀的天主教堂?
這是中國愛國天主教會上海主教辦事處。
徐家匯聖依納爵主教座堂, 現正在維修。
徐家匯聖依納爵主教座堂,又稱天主之母堂,俗稱徐家匯大堂或徐家匯天主堂,位於中國上海市徐匯區蒲西路158號。
該教堂始建於清代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是一座哥德式建築,曾被譽為「遠東第一大教堂」。1960年時,該教堂成為天主教上海教區的主教座堂。
「文化大革命」期間,該教堂曾經遭受嚴重損毀並被挪作他用;1979年得到整修,並於當年11月恢復宗教功能。以「徐家匯天主堂」之名,該教堂於1989年9月25日被公佈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於2013年3月5日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咸豐元年(1851年),法國天主教耶穌會教士南格祿在蒲西路120號得到了一塊由信仰天主教的徐光啟後人轉贈的土地,並在此主持修建了一座天主教堂。該教堂被命名為聖依納爵天主教堂,也被稱為徐家匯舊天主堂,教堂內最多可容納200餘人,奉聖依納爵為主保。
咸豐九年(1859年),法國耶穌會教士年文思正式成為第一任江南宗座代牧,法國耶穌會自此控制了中國江南地區的天主教管理權。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時,徐家匯附近天主教徒大量增加,原有的舊天主堂已經無法滿足彌撒時的容量需求,於是朱耕陶教士等人決定在舊天主堂東南建立一座新的天主教堂。但由於耶穌會資金有限,當時又在籌劃徐家匯觀象臺新樓的建設工程,教堂遲遲不能開工,直至20世紀初才開始動工興建。
該教堂由英國建築師道達(英語:W.M.Dowdall,一譯陶特凡)設計。建築工程則交由法商上海建築公司完成。所地由當地的徐光啟後人和一戶姓陸的人家捐贈。
宣統二年(1910年)教堂正式建成,也就是今天的徐家匯天主堂。是年10月23日,教堂舉行了慶祝典禮和落成後的第一次彌撒。這座新教堂是中國境內第一座完全按照西方建築風格建造的教堂,曾有「中國教堂之巨擘」、「遠東第一大教堂」之稱。同期建成的還有教堂前的廣場。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教會藏書樓成為該教堂的附屬建築。該教堂的建造過程整體歷時15年。建成後被命名為「聖依納爵堂」,而舊天主堂改奉「無原罪始胎聖母」為主保,稱無原罪始胎堂,並被作為徐匯公學的宗教場所。
建成之後,包括徐家匯天主堂在內的上海天主教堂的宗教活動、教堂周邊教眾的宗教活動及部分生活活動全部歸屬該法國耶穌會掌控。
1923年,中國天主教「第一次全國主教會議」曾在徐家匯天主堂舉行。抗日戰爭初期,徐家匯天主堂及其周邊地區被上海租界的法租界控制,從主教到教會的主要職務都由法國巴黎耶穌會教士擔任,各種教會建築均懸掛法國國旗,並以保護教堂的名義成立了保衛團。
此時徐家匯天主堂連同徐匯中學等建立了難民所,在此期間租界下轄的教堂管理方借「為難民募捐」的名義斂財,所獲得的質量較差的物品才會發放到難民手中,其餘全部被管理方據為己有(老安按,這是一面之辭,要尋找證據才可相信)。
1940年,法、日軍事當局達成徐家匯安全區協議,包括徐家匯天主堂在內的徐家匯地區安全由法軍移交日軍負責。
抗日戰爭勝利後,徐家匯天主堂重新成為法國和美國等國的耶穌會的活躍地帶,1949年時,徐家匯天主堂已經成為總鐸級教堂。(文字輯自維基百科)
椽邊的獸是何獸, 要摷書了。
徐光啟, 中華天主教先行者之一。
徐光啟(1562年4月24日-1633年11月8日),字子先,號玄扈,天主教聖名保祿(拉丁語:Paulus),諡文定。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人,中國明朝末年儒學、西學、天學、數學、水利、農學、軍事學等領域學者,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天主教教友領袖和護教士,於崇禎朝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任上病逝於北京。
徐光啟是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國近代科學技術事業的先驅之一。在明末天下危亡之際,他憂國愛民、清廉勤政,傾心竭力以實學救國利民,在西學東漸,引進西式火器和發展明軍炮兵抵禦後金,引種和推廣番薯、良種水稻等高產抗逆作物等的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
徐光啟最著名的事跡之一是他與利瑪竇合作漢譯歐幾裏得《幾何原本》前6卷,其中譯定的一些重要術語沿用至今。此外,他親自或組織他人與來華天主教傳教士合作編譯了其他一系列漢文西書。徐光啟是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其盡晚年心血的主要工作是編纂集中國古代農學之大成的《農政全書》和系統介紹西方古典天文學(主要是第穀體系)理論和方法的《崇禎曆書》[註 2]等百科全書式叢書巨著[註 3]。徐光啟還著有軍事文集《徐氏庖言》和數量可觀的天主教傳道護教文章。徐光啟病逝後,李之藻輯大量徐光啟譯著等成叢書《天學初函》刊行。
徐光啟編的農政全書
在西學方面啟蒙於郭居靜、受教於主要合作者利瑪竇,徐光啟深感中國傳統學術於邏輯的嚴重欠缺和中國數學的停滯落後,因而高度重視演繹推理,以數學為著力點,倡導數學的研習、普及和應用;同時,他以理論指導實踐,長期身體力行地進行天文、水利、農業等方面的科學實驗和測量以及天文望遠鏡、西式火炮等的製造,歸納總結實踐經驗。徐光啟生活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與培根、伽利略、笛卡兒等西歐學術名家同時代且並駕齊驅,在一些方面或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對待西學和西方文明的態度問題上,遠早於且不同於清末魏源「師夷長技以制夷」、馮桂芬「中體西用」等思想,徐光啟不僅試圖組織人才隊伍在道理和技藝各層面虛心學習和利用西方優秀文明成果(「博求道藝之士,虛心揚榷,令彼三千年增修漸進之業,我歲月間拱受其成」),還提出了逐步而全面地理解、融匯並超越(「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的發展路線。
徐光啟希望以「修身事天」的基督教信仰匡救時弊,挽回世道人心,「補儒易佛」,改良中華文化。
徐保祿閣老是羅馬大公教會漢傳開教之初熱忱而忠貞的教友領袖和護教士,是中國基督教史上影響力最大、官位最高的奉教士大夫,被譽為中國天主教「聖教三柱石」之首。
1933年,徐光啟被天主教上海教區宣告為為「天主之僕」,啟動列真福品案;2010年前後,利瑪竇、徐光啟列真福品案分別重啟。徐光啟是上海地區最早的天主教基督徒。
利瑪竇
馬泰奧·裏奇(義大利語: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漢名利瑪竇,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天主教耶穌會義大利籍神父、傳教士、學者。
1583年(明神宗萬曆十一年)來到中國居住。在中國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開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閱讀中國文學並對中國典籍進行鑽研的西方學者。他除傳播天主教教義外,還廣交中國官員和社會名流,傳播西方天文、數學、地理等科學技術知識。他的著述不僅對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日本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認識西方文明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文字輯自維基百科)教會藏書樓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成為該教堂的附屬建築。
看官們,可曾聞到一陣書香?
想當年,這裡有幾幢大厦是售賣電腦及電腦配件的, 如今因時間短絀, 沒有去逛了,不過還見到什麼數碼的, 應該還在。
繁華於我何干?
這是一間利用舊電車廠來作為一美食餐房, 老鬼始終未有幫趁過, 遺憾。
十多年前, 這對面是大笪地式的食肆, 食街, 如今好像不見了, 莫非我記錯?
什麼歷史, 什麼革命, 什麼經濟都與我無關, 我就在這裡吹我的笛。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
攰, 疲憊,困倦, 繁華好像沒有我的份兒……地鐵裡始終見到這些困倦的人, 生活在大城市中不容易的訊息充份表現在這轟隆聲中。
上海市部份地區有免費單車給市民使用, 不過好像不太多人取用,可能是假期之故。
2 則留言:
上海出了個徐光啟 , [洋為中用] , 唔怪得當年能夠成為世界數一數二大城市.
明朝時代 , 野心大一點, 鄭和奸一點勇一點, 世界會否不一樣?
北非有個馬達加斯加島, 那裡有很多鄭和的故事.
住在山卡拉, 也有幸接觸過馬島的人.......................
非常長遠的故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