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5日星期三

一代歌王徐柳仙


一代歌王徐柳仙





徐柳仙女士(1917-1985)是當年著名的粵曲 “女伶”. 三四十年代與張月兒、小明星、張惠芳, 被譽為 “四大平喉唱家”!  )

簡介:

徐柳仙原籍廣東南海,出生于香港。民國9年(1920)隨溫森學唱《桃花送藥》、《五郎救弟》等曲;並認粵劇著名武生靚全為義父,時稱神童。1922年首次登台客串,大受歡迎。1925年輟學,以客串唱曲以助家計。1928年為香港新月唱片公司灌《難中緣》等曲。1929年正式涉足港、穗歌壇,以一曲《再折長亭柳》聲名鵲起。1932年演唱著名畫家鄧芬撰寫的《夢覺紅樓》,並灌片,暢銷香港和東南亞。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徐柳仙演唱愛國歌曲《熱血忠魂》、《血債何時了》等。1938年,柳仙與文天祥第二十三世孫文榮林結婚,1941年柳仙伉儷到廣州,正碰上侵穗日軍搗毀“歌林比亞”等唱片公司,她遠走湖南。几年間,沿途積極參加救災抗敵義唱。1947年,應香港和聲唱片公司邀請回香港灌唱片;並拍多部電影。1952年加入“大金聲粵劇團”和“大鑽石粵劇團”,與薛覺先、上海妹、石燕子、靚次伯等著名粵劇演員合作,后跟小武顧天吾學功架。1954年自組“錦繡劇團”、“徐柳仙劇團”,在香港以及南洋各地演出,大受歡迎。1963年成立“香港粵曲歌劇學院”,自任院長。1974年丈夫病故,柳仙因車禍受傷而退出歌壇;但仍未稍減對曲藝的研唱。1983年十二月,應廣州市文化局邀請,率領“香港曲藝演出團”與廣州行家同台獻藝,反應強烈。徐柳仙的唱腔剛勁、爽朗,並糅合大喉與平喉的唱法,吐字清晰、運腔灑脫、一氣呵成,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柳仙腔”,其代表曲目有《再折長亭柳》、《斷腸碑》、《西廂記》、《夢覺紅樓》、《熱血忠魂》等;特別是《再折長亭柳》,在美、加和南洋的華僑,凡擁有唱機者必有這張唱片。當時,與小明星、張月兒、張惠芳齊名;被譽為“四大平喉”。徐柳仙1985年在香港病逝......

詳細:

引子:“鐵鳥縱橫凝碧血,彈花飛濺化紅雲。”這是廣東省廣播電臺經常播唱的40多年前的一支抗戰名歌--《熱血忠魂》中的兩句歌詞。

1942年,在湖南省攸縣各界抗敵後援會舉辦的一次慰勞抗敵將士大會上,徐柳仙女士在會上演唱的就是這首粵曲。那時,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攻陷香港,徐柳仙抗拒敵寇誘逼,隨同其夫文榮林先生毅然離港來攸。避居在攸城車效聖帝廟文家老屋。

徐柳仙籍隸廣東南海西樵,原名徐振坤,1917年出生于香港。其父徐佐衡,出身書香世家,原系南海文士。因屢試科舉不第,乃忿而去港經商。嗣以經營失敗,家境中落。至柳仙幼時,已臨貧寒境地,以致不得不讓她輟學,在少年時期就登臺獻藝。

(另一說法:徐柳仙(1913~1985),女,原名徐振坤,金沙鎮西聯八甲村人,出生于香港,出生之後即為能撰曲的金沙西聯人徐佐衡收養。7歲時認粵劇著名武生靚全為義父,時稱神童。9歲首次登臺客串,大受歡迎。16歲正式涉足港、穗歌壇,以一曲《再折長亭柳》聲名鵲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徐柳仙演唱愛國歌曲《熱血忠魂》、《血債何時了》等。翌年,柳仙與文天祥第二十三世孫文榮林結婚,1941年柳仙伉儷到廣州,正碰上侵穗日軍搗毀“歌林比亞”等唱片公司,她遠走湖南。新中國成立後她自組“錦繡劇團”、“徐柳仙劇團”,在香港以及南洋各地演出,大受歡迎。1963年組建“香港粵曲歌劇學院”,柳仙自任院長。1974年,她因車禍受傷而退出歌壇。不過,在1983年12月,她仍然率領“香港曲藝演出團”與廣州行家同台獻藝,反應強烈。
    徐柳仙的唱腔剛勁、爽朗,並糅合大喉與平喉的唱法,吐字清晰、運腔灑脫、一氣呵成,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柳仙腔”,其代表曲目有《再折長亭柳》、《斷腸碑》、《西廂記》、《夢覺紅樓》、《熱血忠魂》等;特別是《再折長亭柳》,在美、加和南洋的華僑,凡擁有唱機者必有這張唱片。當時,與小明星、月兒、張惠芳齊名,被譽為“粵曲平喉四大名家”。
(陳豔梅 宋苑丹)) 


徐柳仙自幼天資聰穎,歌喉宏亮。她的粵曲藝術可說是全在於她自己從小精心習唱,自學成才的。3歲時,她的隔鄰表姐肖卿隨師學唱粵曲《桃花送藥》,她在旁聽著,表姐還沒學會,而她已能將全曲唱出。按行話來講,她這叫“偷師習藝”。歌樂教師溫森見她這般慧敏,主動教她《五郎救弟》一曲,二三日後,她又能背唱無誤。其父平素與粵劇界人士交遊,同人得聞此訊,無不驚為天賦。從此過耳不忘的粵曲“神童”之名,訊即傳播于港島樂界中,每至親友家,必令高歌一曲,粵劇名武生靚全,愛而契為義女,每落班必攜之去。有一次,她母親帶她去香港北角七姊妹遊樂場聽唱粵曲。恰遇某女藝人失場,一時無人填補。該場負責人得知徐柳仙在場中,乃臨時央求她母親允許她客串《五郎救弟》一曲,其母應允,當即抱她登臺,置膝上演唱,她儀態天真,並無半點懼色,歌聲圓熟全合鼓樂節奏。曲音落處,全場掌聲雷動,這是她首次登臺演出。港刊對此,曾評為“一曲驚四座”。其時她還年僅五齡。該場司理見她能博觀眾歡迎,乃再求徐母允于次晚正式列入節目客串。次日盛況如前。歌罷,該場贈經七尺紅綢下系銀牌的錦旗一面,另以紅包封港銀20為“利市”,鳴放鞭炮,用轎車送歸。這是1922年的事。此後,她雖在小學讀書,也常于喜慶中一展歌喉。那時,粵港習俗,每逢喜慶節日演唱粵曲,稱為“唱八音”。每唱一曲,酬報港銀行2元。到8歲那年,由於家境益見貧困,使她僅僅讀了小學三年,就被迫綴學,而以零星演唱收入,彌補家用。到期1928年,她們11歲,即應香港新月唱片公司之約,灌唱《難中緣》等曲。1929年,徐柳仙才12歲,就正式以“童星”踏足歌壇,開始歌唱生涯,先後在香港蓮香、高升等茶樓獻藝。那時歌一曲,可得工資港1元五角,每晚約唱二家歌壇,不到三個月,各茶樓竟相聘請,每曲酬資增至3元五角,每晚7--11時,常常跑場唱到4--6家茶樓。有時還得前往石塘區俱樂部繼續演唱到淩晨甚或通宵達旦。由於她異常的智慧和從不嘶啞的歌喉,再加上辛勤的勞動,才使得這樣一個12歲的少女,就能夠在當時的生活水準下,以其較之一般人來說,算是優厚得多的收入來贍養全家18口人的生活,並以顆粵曲新星的異彩光耀港、穗歌壇。

就在這一年,她為香港歌林比亞公司錄港灌《一個著作家》、《城市之光》、《父子同科》、《子承父業》等曲。與此同時,並在以後十餘年中,還先後在廣州市澄江,惠如等茶樓之邀,于每月朔、望日起各去廣州演出一個星期。1932年,柳仙15歲,這年她演唱著名畫家鄧芬所作《夢覺紅樓》一曲,風靡港澳和海外華人社會,聲名益盛。歌林公司發行此唱片後,各方定郵購函電,紛至遝來,銷數驚人,致使該公司起死回生,由蝕本轉獲厚利。且因此曲原系鄧芬先生親歷情場之作,筆墨高雅文靜,詞曲婉惻動人。加之柳仙的演出藝術使曲中感情得以充分表達故感行歌壇之後,竟能一掃當時流行的詼諧庸俗之音,粵曲歌風,為之轉向。16歲時,柳仙唱灌《情淚種情花》、《魂斷藍橋》、《西廂記》等曲。17歲,灌唱了《再折長亭柳》、《除卻巫山不是雲》《慧劍斷情根》等曲。1937年前後,日寇步步進逼,大舉侵華。中華民族面臨存亡繼絕的最後關頭,她又大聲歌唱並灌錄了如像《熱血忠魂》、《血債何時了》等愛國歌曲。這些歌曲都有是她的“首本曲”--得意傑作,流行極廣,歷時半世紀猶為人們喜聞樂唱。

80年代初,徐柳仙的高足球--粵劇青年李衛東為了研習獨樹一燭,別具風格的“柳仙腔”長時間反復學唱她的這些名曲,錄製磁帶,由廣東省廣播電臺每週輪播之後,經常受到觀眾點播。1983年月12月,徐柳仙在廣東省和廣州市文化部門和粵劇曲藝界邀請,率香港曲藝團回廣州進行藝術並交流。演出前後,廣州的《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香港的《大公報》、《新晚報》、《明報》、《快報》等,對她在闊別了30多年的羊城演出和收徒情形,除發表新聞、刊登宣傳外,有的還載了專訪、特寫和巨幅照片。演出前,廣州友誼劇院的1500個座位的3天門票,竟在40分鐘內搶購空。《再折長亭柳》一曲,是著名粵曲作家,號稱一代“曲王”的吳一嘯的佳作。經徐柳仙演唱後,凡粵曲影響所及,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成為近代名曲。

選自陳浩望《一代歌王徐柳仙》

一位有心人在網絡上擺放了三十六首徐柳仙珍貴的錄音!
http://sdfyy1.qupan.com/?folder=431366

鄭成功 (徐柳仙)
赤壁弔災痕 (徐柳仙)
心底印梅花 (徐柳仙)
哭芙蓉 (徐柳仙)
西廂記 (徐柳仙)
魂歸離恨天 (徐柳仙上海妹)
月向別方圓(徐柳仙)
正氣歌 (徐柳仙)
紫泥留恨(徐柳仙)
再折長亭柳(徐柳仙)
周瑜歸天 (徐柳仙)
游園驚夢(徐柳仙)
玉人何處(徐柳仙)
一曲難忘(徐柳仙)
夜祭白芙蓉(徐柳仙)
櫻花戀(徐柳仙)
桃花送藥 (徐柳仙)
血債何時了 (徐柳仙)
王魁與桂英 (徐柳仙新芳艷芬)
楊乃武與小白菜(徐柳仙李燕屏)
入骨恩情(徐柳仙張玉京)
夢覺紅樓 (徐柳仙)
情深恨更深 (徐柳仙)
情消心底血(徐柳仙)
莫忘今宵(徐柳仙,張玉京)
劉金定招親 (徐柳仙李燕萍)
絕代佳人(徐柳仙)
江山美人 (徐柳仙胡美倫)
雷鋒塔會母(徐柳仙李寶瑩)
多情君瑞俏紅娘(徐柳仙,白鳳英)
風流天子(徐柳仙)
洞庭送別(徐柳仙白鳳英)
斷腸碑 (徐柳仙)
除卻巫山不是雲 (徐柳仙)
寶玉哭瀟湘(徐柳仙)
才子佳人(徐柳仙陸云卿)


"知音帶路人" (by 阿杜)
http://slave.wwpnews.net/news.phtml?news_id=CF0603280002&loc=any&cat=112CF&no_combo=1&PHPSESSID=f4d3b32cc2c3ba1e2af080661b85a94e

 少時愛聽粵曲,搜集過不少四十年代灌製的黑膠碟,記憶中有瓊仙的《燕子樓》,有徐柳仙的《斷腸碑》,有小明星的《風流夢》,這些昔日名曲,如今都成「古曲」了。

 如今人人都說「古曲難唱」,有些更說「古曲失傳」了。數年來聽過今日名家郭鳳女和嚴佩貞在廣州唱過《燕子樓》,真的繞樑三日,唱時全場默靜,人們洗耳聆聽,可見「知音客」仍多,惜「知唱者」已甚少了。

 另一令人懷念之曲便是《斷腸碑》,開首幾句「秋風秋雨撩人恨,愁城苦困呢個斷腸人,我有萬種淒涼,又有誰人過問……」有盡革命英豪秋瑾就義絕命詩「秋風秋雨愁煞人」之意緒,徐柳仙蒼涼的曲調一出,蒼茫之意直入心脾,令人蘊藏心肺,歷久難忘。可惜很難再有聽此曲的機會了。

 約廿年前澳門有個自彈秦琴遊唱街里的癮君子(道友)歌者,傳說他前為廣州西關二世祖,流落馬交,能唱一切古曲。某冬日寒夜,阿杜伴報壇文化前輩韓中璇(珠珠)、曾大知、張蘋等在澳門福隆新街之「蛇王芬」圍爐夜聚,此「道友」抱琴天寒苦雨之際隻身而入「有野唱,光顧聽首啦,我今天未開飯呀」。

 他說「每曲廿元」,給予五十元點唱一首徐柳仙之《斷腸碑》,彼黯然慨嘆說:「現在已唱不出此曲了,不如改唱徐曲《再折長亭柳》吧,好嗎?」然後就聽了他唱「情堪怨,別堪憐,別離人對奈何天」的《再折長亭柳》,看他落拓苦容,確有徐柳仙千古蒼涼「我寧可餓死也不唱避風塘」的淒味。周前重遊澳門碰見已結業的「蛇王芬」已退休的老闆娘,問及時她嘆道:「那道友已死去多年了。」

 上月徐柳仙唱腔傳人陳玲玉在港開「二八回眸」演唱會,可惜只唱了徐氏名曲《魂斷藍橋》半首,捧場客便緣慳一耳,近日在廣州彩虹劇場偶得陳玲玉另一高足吳玉蟬相贈其個人CD,內有《魂斷藍橋》及《再折長亭柳》兩首名曲,吳玉蟬唱腔猶勝師妹黃香冰,厚重蒼涼有師祖徐柳仙真髓,心想陳玲玉上次來港沒公開過此一高徒,實香港曲迷之損失,香港電台粵曲節目主持人歐翼豪說,他要找一天專程上廣州聽聽吳玉蟬,筆者說俺作帶路人可也。

:
徐柳仙唱的粵曲《夢覺紅樓》(撰曲 : 鄧芬) , 堪稱妙品也!
粵曲《夢覺紅樓》注釋
http://www.heyingkai.nease.net/Preserve/cto-mjhl-note.htm

(
二王首板) 霜鐘破曉侵羅帳。

(
二王慢板) 一枕香銷,重簾影隔,昨宵無奈,娟娟明月窺人猶在東牆。念前期,銀燭夜深,畫屏秋冷,客館添惆悵。鴛鴦獨宿何曾慣,人生如寄,溫柔不住,住何鄉。新月知情,西風有約,且駐云軿,時見雙星渡河漢。

雨洗香車,人歸繡閣,豈能無意酬烏鵲,惟問蛛絲有几長。瞬中元,盂蘭會,香煙縹緲梵音起,萬盞蓮花齊放,更是撩人幽恨,聽唳云孤雁咽露寒漿。斗嬋娟,人月圓時,冰肌玉骨自清涼無汗。

桂魄初生,輕羅已薄,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誚槃鴉,嘲墮馬,改換六朝宮樣,舞仙衣,詠霓裳,半拈裙帶好結連理雙雙。鸞扁新裁,獸香欲斷,一曲合歡誰唱。東籬把酒黃昏后,嘆滿城風雨又過重陽。

(
鳳凰台小曲) 月圓花好,卿我壽無量,唯願鰈鰈鶼鶼雙雙。

(
二流) 地久天長,趁良宵齊舉觴,曾對黃花醉一場,檢點酒痕零落青衿上。任教樓上花枝梁間燕子笑煞王昌。蕉鹿由來同幻想,卻倩痴人傳語報丁娘。


註:資料輯自網上不同渠道, 主要為紀念徐女士而已, 請各方包容!

5 則留言:

逍遙中醫 說...

老安前輩:
謝謝你的資料,
希望有機會在網上找徐柳仙的歌來聽聽!
前輩有試過煲十谷粥嗎?
望你能耐心試一段時間,
將身子調理好, 繼續彼邦的悠閒生活......
近日, 香港很冷, 我每天都去曬太陽,
像一隻貓咪一樣, 在太陽下打盹,
感覺溫暖窩心......

四零後 說...

唔使太客氣,前乜鬼輩呀,久病成"醫",呢個周末,去買材料咯,家陣都好小心飲食,打緊胰島素,小心小心就係!
粵曲要㨂嚟聽,有啲長夾吝盡嘅就係都幾惡頂,又係果句,"以前"果啲啱聽啲!
呢幾年,唔再聽家鄉樂壇嘅廣東歌,轉咗聽大秦同台記嘅,如汪峰,張羽生,等等等等,大秦嘅流行音樂進步得好快,家鄉嘅,,,,,,唉,,,唔知點講,,,,,祝新年進步,醫技猛進!中醫係中華之寶,唔好放棄,,,,,係溫哥華,註冊中醫有近一半係西人,啲西人對中醫嘅熱誠,同研究仲激過中華人!華人中醫之中,大部份係大秦嘅西醫,移民後無辦法繼續攞到牌,咁就轉身話自己係中醫,呢班人有"大部份"係對中醫敵視同唔信,被迫用中醫名義生存,但係又唔信,攞兩三本中醫書睇下就亂嚟,都幾麻煩同對中醫係"害"!香港中醫發展比較規劃同正路!

uncle ricky 說...

少時候見長輩經常扭開收音機聽小明星和徐柳仙的歌、到自己長大後卻愛聽英文歌、對於徐柳仙的背景卻一無所知。今日看過此文總算有點概念。謝謝分享。

Unknown 說...

多謝分享, 一字一句, 都是對嶺南文化的獻禮, 尤其是今天簡體化下的香港.

Unknown 說...

I am the great grand son of Tsui Lau-san, I didn’t know much about my great grandmother. Thank you for this article. We live in a Canada.